Cover

前言

因为看“奇葩说”时听到薛兆丰老师谈论经济学,觉得非常有道理、逻辑,非常有趣,引人入胜,于是订阅了他在“得到” 上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在阅读这门课时,发现它是反传统、反常识的,但细想又会发现它是合理的, 有道理的,很有逻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能够做到自圆其说,对我的固有观念和常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整本读下来受益良多,觉得太神奇太有魅力了,仿佛打开了新世界,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下,遂作此笔记分享, 更强烈建议去阅读原文。

第 001 讲丨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 物质的总量哪怕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地产生。
    • 只要制度许可,只要人们有那么一点自由,人与人之间就开始服务,市场就会发展起来,经济也会发展起来。
  • 有了市场就会有价格,有了价格就会有价格波动。
  • 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
  • 有了货币,就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 有了货币,也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小结:

  1. 我们看到的社会,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在;
  2.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
  3. 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货币就有宏观经济的波动,有通货紧缩,有通货膨胀;
  4. 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中间商;
  5.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绪、就有舆论、就有外部性。于是整个战俘营里面的现象,跟战俘营外面所发生的现象就是一致的。

第002讲丨马粪争夺案

  • 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标志
  •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小结:

每当我们在讲公正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是说,它是符合效率的。只有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 才是公正的规则;只有那些让社会能够存活下来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也就是说,效率决定了公平。

当别人在讨论到底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的时候,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明白,其实在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 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它们两者是一体的。

第003讲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 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要靠想象力
  • 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看不见的东西

小结:

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 还要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通过推测才能看得见的东西。

第004讲丨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

  • 过去的学问研究的是事与愿符的规律,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 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
  • 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
  •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 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要保护穷人的,它真的保护他们的利益了吗?
    • 同工同酬制度,本来是要保护那些弱势群体的收益的,但它最后保护他们的收益了吗?
    • 福利制度,本来是让那些没有依靠的人能够找到依靠,最后这些群体的生活,是变得更好了,还是变得更糟了?
    • 为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我们颁布了各种的法律,最后这些动物的命运是更惨了,还是更好了?
    • 我们鼓励循环利用,本来是要保护地球的资源,但是循环利用的政策,最后是破坏了环境,还是保护了环境?
  •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小结: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人们出于良好的愿望而产生的有害的经济政策,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如果你要问, 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有什么区别的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经济学家不关心阴谋论,他只关心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

第005讲丨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 万物存活看条件,和理性与否无关
    •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
    • 日常生活中,能够观察到很多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一个人不理性的话,他承受的成本、他承受的代价不是那么高的话, 人们就宁愿不理性;但是如果他们承担的代价足够高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比较理性。
    • 随大流与特立独行,成功率不相上下。
  • 游戏规则决定胜负概率

小结:

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能不能存活下来,和各种条件、情况的变化有关, 而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没有关系。

第006讲丨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 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
  • 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 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下降
  • 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 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小结:

正是因为亚当·斯密看清了人性的这种两面性,也看清了我们对付这种两面性的基本方法:在小圈子里面, 我们讲的是爱心;在大圈子里面,在陌生人的范围里面,我们讲的是规则。也正是这样,他替市场经济找到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亚当·斯密看作是市场经济之父。

第007讲丨铅笔的故事

一支简单的铅笔,在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能够掌握生产它的全部知识,它需要成千上万人通力合作,才能生产制造出来。 而这些共同合作生产这支铅笔的人,可以互不相识,彼此憎恨,甚至互相敌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合作生产一支铅笔。 而当这支铅笔被生产出来之后,我们每个人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得到它。这个神奇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 是因为有市场机制在协调人们分工与合作。

第008讲丨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 帮助弱者,才叫慈善

小结:

由于存在缺乏反馈机制、所托非人、养懒汉效应等问题,行善扶贫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完全无法到达预期目标。 而商业行为,则由于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所以能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人们的福利。

第009讲丨稀缺

  • 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
    • 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 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 人的需求永无止境
  • 一个普通人平时能吃三两,到了自助餐厅,他就能吃一斤。

小结:

经济学最基础的那块石头,不是理性人假设,也不是人性自私的假设,而是稀缺这个基本的事实。 稀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第二是人的需求,其实是无限的。

第010讲丨选择和歧视

  • 歧视不可避免
    • 资源有限,一块木材,拿来做铅笔,就不能拿来盖房子了;
    • 时间有限,今晚我去看电影,就不能留在家里面看电视了;
    • 金钱有限,我买了王菲的唱片,就不能买别人的唱片了。
    • 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
  • 歧视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

第011讲丨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 歧视的起源
    • 第一是偏好。
    • 第二是信息不对称。
  • 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
    • 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由于存在稀缺性,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有选择就要有选择的标准,这时候就不得不歧视。歧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更有意义的讨论是:

  1. 谁来歧视;
  2. 歧视的后果谁来承担;
  3. 凡是歧视就一定要付出代价。

小结: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歧视的起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偏好,二是信息不对称。而不管是哪一个起源,只要歧视所付的代价越高,人们就越会努力去减少不必要的歧视。

第012讲丨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 竞争压力迫使人们减少不恰当的歧视
  • 选总统比选伴侣更容易歧视
  • 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机会平等

小结:

在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 政府逼着商业银行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第013讲丨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

  • 企业家是资源配置的中间人
  •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 一个资源,它有若干的选项,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选的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简单说,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 中国工人制造飞机的成本比生产袜子的成本更高
    • 比较优势原理:中国工人目前还不能自主地造出别人能够接受的客运飞机,所以不造飞机的成本其实很低。 但是中国人做的袜子要的人可多了,咱们中国人做袜子能赚的钱可多了,那可是真金白银,所以做飞机而不做袜子的成本反而是很高的。
  • 你为了兴趣爱好,在职业选择上付出了多大代价?
    • 我们在关键时刻有什么样的选择,我们后来的一些选择,就取决于这个关键时刻的选择。 有时候我们称之为“宪法时刻”,就是你定你的操作系统的那一刻。
  • 医保系统使得药价越来越高
    • 研制一款新药,往往需要10年,数以亿计的金钱来研究,而且当中的不确定性非常高。
    • 药物有一个专利期,还有一个审核期,审核期是在专利期之内的。由于有了审核期,它的专利有效时间也就变得更短了。 它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成本都收回来。
    • 制度上的原因。有很多国家,都给药品施加了各种各样的管制,进入门槛非常的高,这样也会使得供给的途径大大减少。
    • 各种各样的非常繁复的医保系统,使得用药的人(病人)和掏钱买药的人(这里通常是保险公司或者各种各样的机构)不是同一个人。 这时候真正买药用药的人,他没有积极性去控制用药的支出。这种糊里糊涂的大锅饭,当然会使得药价越来越高。

小结:

用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成本是放弃了的价值最高的代价。做一个选择,你放弃的是所有其他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选项是选项的成本,选项与选项互为成本。

第014讲丨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 负面感受不是成本
  • 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 你的职业范围由社会决定

经济学的看法:你拥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是怎么度过的,你的职业是怎么选择的,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其他人决定的。

小结:

做一件事情,负面感受不是你的成本,只有你需要付出的最大代价才是成本。而你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到底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评价。从一个商铺的用途选择、租金收入,到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工作收入都是如此。

第015讲丨别只盯着钱

  • 货币成本有别于全部成本
    • 我们去淘旧货,买便宜的东西,货币成本就比较低,但货币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你除了钱给得少一点以外, 别的东西都给多了——你的时间给多了,买到假货劣货的可能性增加了,这些都是你淘旧货的成本。所有这些成本加起来,才是你淘旧货的总成本。
    • 你住的地方离公司远一点,房租当然会低一点,但是你同时又付出了时间,这都得算到成本里面去。
  • 给士兵发薪比免费征兵更便宜
    • 一个青年,被你征去当兵以后,就不能从事他原来的职业了。这时候咱们是多了一个廉价的士兵,但是可能少了一个化学家, 少了一个小提琴手,少了一个企业家。所以义务兵制总的来说,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它放弃了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
  • 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品价格更便宜
  • 减少中间环节,将让药品价格不降反升

小结:

我们不仅仅要看到货币成本,不仅仅要看到钱,还要看到钱以外的其他成本。每当做决策的时候,我们要权衡的是全部成本, 而不仅仅是货币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中间商是帮我们减少总成本,而不是增加总成本的。而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会使我们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第016讲丨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 边际成本决定行为选项
    • 我们永远要盯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把它作为我们未来行动的指南。每当我们要做出决策的时候, 总要问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 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决策的,是在当前的时点下,未来的投资回报率。
  • 将就错误可能是更有效率的决策

第017讲丨从成本角度理解盈利与亏损

  • 凡是盈利都是意外
    •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的东西越多,代价就越高;放弃的东西越少,代价就越少。如果没有放弃,就没有成本。
    • 盈利提高了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
  • 亏损会降低资源使用成本
    • 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在经济学的概念里,都是意外发生的。经济学是容纳不了盈利和亏损这两个概念的,我们都把它当作意外来处理。
  • 重新估值不难,难的是找出盈利或亏损原因
  • 世界上不存在“合理的利润率”

小结:

今天的重点,是要从成本的角度定义盈利和亏损这两个常见的经济学概念。我们的定义方法非常独特: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 都是意外,都是刹那间完成的。一旦出现盈利或亏损,我们就重新评估资源。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就在新的评估水平上进行计算。

第018讲丨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 资源有价,是因为最终产品有需求
  • 成本决定论站不住
    • 成本决定论:根据会计学,最终产品的定价,等于它一层一层原材料成本加起来,再乘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就等于最终产品的售价。
  • 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
    • 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售价,而是最终产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 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
  • 政府拍卖土地不会推高房价
    • 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也就是对房屋的需求导致房价更贵,而更贵的房价导致土地价格更贵。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反过来的。

第019讲丨“租”是对资产的付费

  • 旱涝保收的收入:租(白赚的收入)
  • 好生意如果是旱涝保收的话,当人们逐渐了解以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

小结:

有一种资产,不以收费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资产带来的收入就是租,这是一种相对“旱涝保收”的收入。 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一定程度的租。但随着时间、竞争条件的变化,真正旱涝保收的收入并不存在。

第020讲丨寻租——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 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 寻租:指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得到好处,而社会总的资源会发生耗散的行为。

小结:

竞争无处不在,而只要有竞争,就必定有资源消耗。在政府规制下,人们为了争取特殊优惠或经营权利,就会展开各种竞争, 在这过程中总会产生社会资源的耗费。在经济学界,寻租一词特指这种向政府争取特殊优惠或权利的行为。

第021讲丨社会成本问题——伤害与被伤害

  • “应不应该”不重要,重要的是世界运行的规律

第022讲丨社会成本问题——值得与不值得

  •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
  • 谁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最大
  • 理解科斯定律的时候,需要注意:
    • 资源归谁所有,资源用在什么用途上,它跟产权的所有者无关。
    • 与当事人的数目也没有关系。
    • 和补偿与不补偿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 随着默认责任的改变,原来要补偿的,后来可能就变得不需要补偿了。
    • 还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大家会认为,谁的收入更高谁就有更大的责任,这也不对。
  • 垃圾分类:好处微小,成本高昂

小结: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不是一方伤害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争夺稀缺的资源。在会产生互相伤害的事件中, 谁避免伤害的成本最低,谁就应该承担最大责任,这样分摊责任,整个社会为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就会达到最小。

第023讲丨谁用得好就归谁

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谁属,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 这是科斯定律的一个重要含义。而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应该尽量让这种资源的流动和分配更方便容易,从而提高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024讲丨越富足越健康

我们必须用持平的眼光来看待污染问题,因为这不是一方污染另外一方的问题,而是双方或者多方在争用一种稀缺资源的问题,我们得取得一个平衡。

第025讲丨有人群就有交易费用

讲了两个主题:

第一,上个单元说的科斯定律:“资源不管谁拥有,它最终都会落到使用价值最高的人手上。”那是一种理想状态,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差距。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交易费用。

第二,恰恰由于到处都有交易费用,所以制度、风俗、习惯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所有权利和责任的初始界定。

第026讲丨征地的权衡

讲了科斯定律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应用,那就是对征地问题要有一个持平的看法。 对土地产权的保护,做到“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地步,不一定是最合理的。

第027讲丨寻求合作解

第028讲丨成本概念的递进

第029讲丨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

  • 个人估值: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
  • 只有个人才有行动能力
    • 集体不会感受,不会思考,也不会评估,做出个人估值判断的一定是个人。我们要知道集体不会做任何的事情, 机构也不会做任何的事情,学校、机关、民族都不会做任何的事情。我们所说的, 我们口头上喜欢说的哪个集体、哪个机构、哪个组织做的什么事情,其实最后都是个人做的。
  • 所有价值与估值都起源于个人
    • 它是主观的,绝对主观的。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估值,如果没有了人,世界上的财富就没有价值,价值都是人赋予的。
  • 个人行动都是可观察可记录的
    • 个人估值不是以个人的愿望为基础的,而是以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数量来计算的。这是以行动为基础的,而这些行动是可以观察到的。
  • 客观价值论能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
  • 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
  • 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
  • 客观价值论与主观价值论的区别:
    • 形成了计划经济体系和商品经济体系的重要区别。计划经济体系里面,人是按照工分算的,你只要工作了, 只要努力了,你就创造了财富;但是在商品经济里面,那是结果导向、需求导向,如果你生产的产品没人要, 那么不管你投入多少资源,花费多少劳动,它也是不值钱的。所以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减少浪费。

小结:

需求定律当中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个人估值,个人估值有3个特点:

第一,它是个人的,不是集体的;

第二,它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第三,它是由行动支撑的,不是凭空的愿望。

而且正因为它是行动,所以外人是可以观察、衡量、记录的。然后,我们还讲了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三个区别:第一是客观价值论能解释的, 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第二是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主观价值论,或者说个人估值这个概念也能解释;第三是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

第030讲丨边际革命

  • 边际:“新增”带来的“新增
  • 边际成本: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所要新增的成本叫边际成本
  • 边际收入:多卖一个产品,你能够新增的收入叫边际收入
  • 边际产量:多增加一份投入,所能够多获得的产量叫边际产量
  • 边际效用:多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的享受叫边际效用

小结:

我们带来的新增的享受,总是有一个递减的规律。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怎么样才能够最有效地利用他们有限的资源,得到最高的效用呢?

办法就是边际的平衡。就是在每多花一个单位的成本,不管这个成本指的是多一个单位的时间、多一个单位的金钱、多一个单位的注意力、多一个单位的努力, 他们都要把这多一个单位的成本,花在那些带给他们收益最大的那种活动或商品上去。从而使得所有这些商品和活动给他们带来的边际收益是相等的, 这就叫边际平衡的概念。如果一个人这么做了,那么他得到的总收益就会达到最大。

第031讲丨需求第一定律(1/2)

需求定律的基本含义: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这是需求第一定律的基本含义。

第032讲丨需求第一定律(2/2)

需求和供给没有黑白之分,它取决于市场价格。当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你是个需求者,你要买入, 你要消费;但是当这件商品的价格逐渐升高的时候,你对它的需求量就逐步减少;当这个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 你就停止购买,停止消费;如果它的价格还在上升,你就从需求者变成了供给者。

第033讲丨需求第二定律(1/3)

  • 需求第二定律是说: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
  • 同样一种商品,它究竟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没有定数,取决于价格的高低。

小结:

弹性跟斜率不一样,在一条需求曲线上面,斜率是处处相等的,但是在同样一条需求曲线上面,弹性却处处不等。 在价格比较高的部分,弹性大于1,也就是说一种商品具有弹性,代表这种商品是一种奢侈品;在价格比较低的部分, 弹性小于1,它代表的是,这种商品是一种必需品。同样一种商品,到底它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取决于价格的不同。

第034讲丨需求第二定律(2/3)

需求第二定律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弹性会变得越来越高,人们寻找替代品的空间会越来越大,对策越来越多。

第035讲丨需求第二定律(3/3)

  • 税负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
  • 谁付的多谁付的少,取决于需求者和供应者,他们双方的相对弹性。谁的弹性低,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谁就付得多一点。
  • 弹性大小决定承担税负分摊比例。
  • 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不管政府规定是雇主付养老保险还是雇员付养老保险,这取决于雇主和雇员, 谁更需要这份工作,谁越需要这份工作,他们的谈判能力就越低,这时候他们就会承担更大比例的税务负担。
  • 法律无效定律:法律为什么没有效果,为什么政府规定是谁付的,跟实际上是谁付的,没有关系,它只取决于交易双方的相对弹性。 这个规律之所以起作用,它背后产生的原因,就在于需求第二定律所刻画的基本人性,就是人是会去寻找对策的,而且时间越长,他们寻找的对策就会越好。

第036讲丨需求第三定律

  • 附加成本使精选产品相对价格下
  • 附加成本使精选产品相对价格下降
    • 能够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那一定是精心雕琢的,而发电子邮件,那是非常便宜的事,所以电子邮件里面的文字质量当然是比较低的;
    • 不远万里从美国跑到中国来演出的乐团,他们要支付高昂的交通费用、住宿费用,这时候只有高质量的乐团,才值得花这笔钱;
    • 跑到拉斯维加斯去的中国游客,他们下的赌注比美国当地人下的要大,也是这个道理;
    • 中国的留学生要跑到美国去读书,他们也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一般来说,是好的同学更容易跑到外面去读书;
    • 从澳大利亚进口到中国的肉,运输成本可不低,当然事先要把骨头去掉;
    • 如果你有机会从美国坐飞机到中国,你能够带一瓶液体,那么你更可能带的是红酒或者香水,比较不可能带的是一瓶矿泉水或者一瓶啤酒;
    • 50年前出的唱片,它的艺术价值,跟今天出的唱片的艺术价值相比,当然是50年前的更高。因为50年前出唱片的成本可高了, 所以只有最好的音乐家才能出唱片,而到今天,好多走音的歌手他也能够出唱片。
  • 附加成本上升并不是好事

小结:

需求第三定律的含义是,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的时候,高品质的产品就相对低品质的产品变得便宜了, 这笔附加费越高,高品质产品就变得越便宜。有时候我们把这个定律叫做“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

第037讲丨经济计算问题

  • 个人的偏好,是不能做横向比较的。我们说,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
  •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每一个人的目标,每一个企业的目标都不一样,所以整个社会你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 我们不知道怎么才能横向比较人与人之间的效用,怎么才能知道社会的总目标应该是什么,这是计划经济的第一个大问题。
  • 数据不可得
    •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排序是怎么样子的,有时候你问他们,他们自己也分辨不出来。
    • 人家凭什么告诉你?
    • 人们会误导你,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
      • 如果人们认为这次人口普查的目的,是要惩罚那些超生家庭的话,那么统计出来的人口数据就会偏低; 但是如果人们认为这一次人口普查的目的,是要给每家人口都分宅基地的话,那么统计出来的人口数据就会偏高。 统计的结果是随着人们的预期而变化的,这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条“测不准原理”。
    • 人会对你的预测本身作出新的反应。
    • 数据永远保存在不同的人那里,永远无法集中,所以要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根本做不到。
  • 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第038讲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 预测经济的计算里面会遇到三个根本的问题:
    • 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以比较;
    • 数据不可以得到;
    • 很难恰如其分地去奖惩人们的行为、人们的预测。
    • 这个解决方案就是价格。
  • 经济体系要解决的是变化的问题
  • 关于变化的知识,永远没法集中在一个大脑里
  • 价格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 通过价格人们就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的尺子。因为每当出价,人们就知道这个人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获得商品。这时候,价格就是一个可观察的、可统计的、可加总的数据。
    • 价格传递了关于稀缺的信息,什么东西不够了,那件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了。
    • 价格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的时候,它是用最经济的方式去传送的。
    • 价格所传递的关于稀缺的信息,它也只会传到相关的人那里。
  • 价格不仅仅能够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它同时也能够指导生产,指导人们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当中,选择适当的生产方式。
  • 价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和惩罚。

小结:

哈耶克的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指出,经济体系要解决的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应变的问题, 是怎么处理,存在于不同的人的大脑里面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的问题,怎么解决奖惩的问题。

他指出,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价格。价格有三个作用:

  1. 价格能够非常有效、非常节俭、目标非常明确地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
  2. 价格能够指导人们进行生产,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
  3. 价格能够解决奖惩的问题。

第039讲丨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 价格只能在具体的交易中形成
    • 价格是每一个人发自他们内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达成的一个经济行为。
  • 富人不能优先享受,人们就不会对价格作反应
  • 价格的三个作用:
    • 传递稀缺性;
    • 指导生产;
    • 指导分配。
  • 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 拜杜法案:政府过去资助的所有这些科研项目,其知识产权仍然归政府所有,但是它的商业开发权,科学家或者科研机构可以选择拥有,他们可以去开发,开发完了以后,收益归这些机构。
  • 这就是一个新的分饼游戏。一旦有了这个分饼游戏,科学家搞科研的积极性就不一样了,科学家搞科研的方向就不一样了。这个《拜杜法案》带来了今天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小结:

第一,我们对价格最地道的理解,是要理解价格的形成机制,价格永远是由一宗一宗的具体交易、一个一个人的具体需求出发,来形成的一个综合指标。我们不能把这个逻辑顺序给搞混了。

第二,价格的三个作用:传递需求的信号,指导生产以及指导分配,这三个作用里面,指导分配这个作用,奖惩的作用最重要。也就是说,如何分饼会决定饼能做多大

第040讲 | 庆十万:陪你排队买早餐的经济学家

第041讲丨世上有哪些竞争规则

  • 暴力依然是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竞争规则
  • 靠智力高低竞争资源
  • 以论资排辈界定产权
  • 按社会身份分配财产
  • 按照劳动时间、先到先得与随机分配
  • 按需分配与价高者得

小结: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竞争的规则才能治乱,不然社会就乱哄哄了。你一定要找到一个规则,从而决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一定要的,不管是哪一种方式。

但问题是,我们发现选择不同的规则,就有不同的人比较容易胜出。

比方说,如果你用暴力作为标准的话,那么身体比较强壮的人比较容易胜出;你用智力做标准的话,比较聪明的人容易胜出;根据后天的禀赋,他们的种族、种姓、出身户籍,那出身比较好的人,根正苗红的人就比较容易胜出;根据等待的时间来判断,先到先得作为规则的话,那时间成本比较低的人就比较容易胜出;如果按照出价的高低,那有钱人就比较容易胜出。

所以,选择不同的规则,禀赋不同的人机会就不一样。

第042讲丨各种竞争规则孰优孰劣

  • 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
  • 关于竞争的规则
    • 第一,是咱们必须有竞争的规则,不然这社会就乱了。无论如何,不管什么样的规则,咱们都得选一个,至少选一个,决出胜负。这样,社会才能维持秩序,这是第一句话,一定要有一个规则。
    • 第二,是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因为你选择不同的规则,那么禀赋不同的人,胜出的机会就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你要争取所有的人都同意,说这个规则才是最公平的,那没门,永远不可能。
  • 每种竞争规则本身都会带来成本
    • 第三,是其实每一种竞争规则本身,都会导致竞争的成本。因为,你一旦把竞争规则确定下来,人们就会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去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就会消耗真实的资源,时间、金钱、注意力等等。
  • 许多竞争带来的成本,其他人都难以得益
  • 按出价高低竞争,可让社会财富高速增加

小结:

  1. 在所有的竞争规则当中,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是比别的规则更公平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选择;
  2. 不论你选择哪一种竞争方式,人们都会按照这种竞争方式去竞争,而竞争本身就会耗费资源;
  3. 在竞争过程当中所损耗的资源,通常都是一种无谓的损失。也就是说,对竞争者本身,对那些赢家来说,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但是对社会其他人来说,他们从中得不到好处;
  4. 用出价的办法来竞争的话,有一个特点,跟其他的竞争方式不一样,那就是每当人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从而在出价的过程当中胜出的时候, 人们不得不向社会其他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这时候,整个社会因为竞争带来的不是无谓的损失,而是更多的财富。

所以从公平的角度看,出价高低不是一个更公平的办法。但是从效率的角度,从社会财富积累的角度, 从如何减少竞争带来的无谓损失的角度来看,出价高低是比别的竞争方式更有效率的,它直接带来了社会财富的高速集聚。

第043讲丨何谓短缺和过剩

  • 短缺是因为价格受到了抑制
    • 所以短缺不是供应的减少,而是商品的价格受到抑制,人们不仅仅要通过出价的方式去竞争,还得依靠其他非价格的方式去竞争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 “过剩”是价格被人为拔高的结果
    • 过剩不是供给过多,而是产品的价格受到人为哄抬,以至于卖家不能简单地通过价格,就能够把产品卖出去。

小结:

稀缺是永恒的,而短缺和过剩都是价格受到人为干预的结果。

当价格过低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来争夺他们需要的商品,这时候就会出现短缺。

而当价格被人为拔高以后,卖家就不得不采用价格以外的方式,才能把东西卖出去,这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过剩现象。

第044讲丨最省事儿地违反价格管制

经济学家张五常对“价格管制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两个命题:

第一,价格管制必然导致资源的耗散;

第二,人是损失最小化的动物,人们会依次选择那些能够最大程度挽回价格损失的竞争方式,从而使得损失最小化。

第045讲丨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 不承认火车票是商品属于鸵鸟心态
  • 春节回家过年不是刚需
  • 黄牛党可以为社会节省无谓的损失
    • 黄牛党是替社会节省无谓的损失做了贡献的。
  • 实名制让火车票价格更贵
  • 春节运力不可能做到毫不吃力
  • 垄断商品不是反对市场定价的理由
    • 一件商品,不论它是由垄断的企业提供的,还是由竞争的企业提供的,它的价格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它的定价都应该是市场价。只要它的定价不是市场价,它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解释的短缺现象或者过剩现象,从而会引发所谓的“无谓的损失”。
  • 火车票定价应该参照航空公司的做法
  • 限制火车票价格诱发官员腐败
  • 对价格管制的执法越严,人们所不得不采用的迂回方式就越浪费。

第046讲丨美国的房租管制

  • 地震能摧毁房屋,但不能制造短缺
  • 价格管制不能直接摧毁房屋,却能制造房屋短缺
  • 弗里德曼论公平与权利
    • 一个社会如果把个人的权利置于公平之上的话,那么这个社会运行的结果,当然不会是公平的,但是它却离公平很近。 而另一种社会,如果要把追求公平,放在追求保护个人的权利之上的话,这个社会就既不能保证个人的权利,也不能达到所谓的公平。 因为每当你要追求公平的时候,肯定会出现的结果,就是甲和乙两个人商量,怎么逼着丙去替丁做一些事情,而甲和乙自己还从中分一杯羹。

第047讲丨解除价格管制——果断与沉稳的拿捏

  • 傅里叶综合症:指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主张,是说一些人为了达到社会绝对的平均,不惜接受所有人都贫穷、所有人都挨饿、所有人的生活都得不到改善,这样的一种心态。
  • 人们真正每天在患的不是不均,而是寡,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东西还不够多。

小结:

价格管制是不对的,这一点我们容易理解,但是解除价格管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就要复杂得多。

当然,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不愿意改革的人,总拿社会稳定来作为借口。不管怎么样,要在勇气和耐心之间,大胆和沉着之间进行合理的拿捏是不容易的事情。

第048讲丨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的权衡

  • 帮助穷人:实物补贴还是货币补贴?
  • 公交补贴:把钱交给公司还是交给市民?

小结:

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之间的权衡,对政府来说,实施实物补贴做起来可能更容易,更满足他们父爱主义的精神, 而且可能更容易照顾亲近自己的供应商。但是要真正达到帮助穷人的目的,实际上,货币补贴才是浪费更小, 效率更高,给穷人自由度更高的办法。

第049讲丨房价上升好不好

  • 无论房价涨跌,都不应该人为管制
  • 人口集聚提高大城市的经济效率
  • 一个城市不可能只有光鲜的街道

小结:

我们要客观地去分析、去对待房价上升的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不能一刀切说房价涨了就是好的,或者房价跌了就是好的, 因为价格只是反映现实各种因素的一个综合指标而已。如果管不住温度就去管温度计,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第050讲丨廉价保障房更贵

  • 房屋限购只能让实际房价更高
  • 住房市场化让人们买房更容易
  • 政府提供廉价住房将减少社会流动性
  • 廉价保障房不是免费午餐

小结:

低价保障房不可能是免费午餐,我们需要看清楚这几个要点:

  1. 房屋不是一种标准品,它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综合的服务;
  2. 私人开发商是这种综合服务更好、更适合的提供商;
  3. 如果让私人能够拥有房屋,而不是租用公租房的话,这些房屋的流动性会更高,会鼓励人们积极上进,能够扩大不同家庭上升的渠道。

只要我们看清楚这几点,我们就应该坚持房屋服务市场化、商品化的道路。

第051讲丨没有“使用需求”就没有“投资需求”

  • 房屋空置率不可能客观衡量与计算
  • 任何价格管制都不可能成功
    • 实际上任何类似的价格管制都是不能成功的,从这一点上我们还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就是凡是政府要进行价格管制的地方, 人们就总有不同的对策,绕过他们的管制。
  • 使用需求是投资需求的基础
    • 实际上所有的投资需求,都是以实际使用需求为基础的。没有实际使用的需求,就不会有投资需求。
    • 凡是那些打击投资需求的政策,不为投资开绿灯的政策,最终也满足不了使用需求。

第052讲丨价格是高度分权的结果

  • 大城市平均房价还有上升余地
    • 第一,我相信最基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论,也就是它一定有基本面的决定因素。
    • 第二,是回顾我们前面讲的,房价决定了地价,而不是地价决定了房价。由于人们愿意去那些大城市,所以那里的地价才会涨起来,而不是相反。
    • 第三,房价上升有正面的因素,也有反面的因素。
    • 第四,我们不应该把投资需求和使用需求对立起来。投资需求是以使用需求为基础的,没有投资者会无缘无故地做投资, 会在没有人要的烂地上面做投资。投资者看重的是未来的使用需求,那些打击投资需求的政策,最终也会打击到未来的使用需求。
  • 价格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价高者得是最有效的竞争方式
  • 过剩与短缺均源于价格管制
  • 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市场价格

第053讲丨权利有别于能力

  • 权利是文明的产物
  • 权利,照字面的理解就是对利益的占有权。

小结:

没有经过文明熏陶的动物,脑子是转不了那么多弯的。所以我们说,哪怕是一个杀人犯,他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随便被人杀的社会里面; 哪怕是一个盗贼,他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自己的财物随便被人偷盗的社会里面。这是文明一步一步进化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权利和能力之间的区别。能力取决于自己能够占有多少,而权利取决于别人、社会的其他人愿意给你多少。

第054讲丨权利是人赋的而非天赋的

  • 权利来自于人类的经验教训
  • 权利来自于错误,正确来自于错误。是我们过去惨痛的教训,让我们一点一点地前行,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的社会制度安排。
  • 权利需要社会上其他人的共同认可和执行
  •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小结:

权利不起源于神,不起源于自然,不起源于逻辑,不起源于法律。权利来自于人类的经验,尤其是惨痛的经验教训, 来自于人与人之间长期的博弈,权利来自于制度的设计。

第055讲丨自由不等于免费

  • 财产权利与政治权利同样重要
  • 行使权利所要动用的经济资源并不免费
  • 经济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
  • 产权:私有产权与人权并不冲突。它们都是人权。私有产权是人们使用和交换特定物品的人权。 如果产权的行使受到抑制,那权力会朝着其他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如果在产权上的保护不平等, 那人们在别的权利上也就不平等)。这是产权为什么那么重要的原因:产权保护个人自由。

小结:

政治自由是人们重要的权利,但是要行使政治自由,往往也需要动用经济资源,而经济资源并不是免费的, 我们不能让人们为了实现政治自由,而去伤害别人的经济自由,因为经济自由本身就是人非常重要的权利, 同时也是政治自由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第056讲丨产权保护物理属性而非经济属性

  •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产权
  • 权利不等于福利
    • 我希望你能够小心的是,每当人们说他有享受这种福利的权利,有享受那种福利的权利的时候, 你就要给自己提个醒,你就要问一下,如果人们真的天然有权享受这些福利的话,那谁来提供?谁有义务来提供?
  • 产权保护的是物理属性,而不是经济价值

小结:

如果新的技术让一种新的服务应运而生,我们就应该鼓励这种新的技术替人们服务,否则的话,新的技术永远没办法普及,我们永远生活在那些旧技术的年代。

第057讲丨产权的兴起

  • 产权兴起的两个重要动力。一个是为了减少外部性;第二是由于交通成本下降、集聚带来的,对陌生人之间协调的需要。
  • 只有当权利的安排带来的好处足够大的时候,人们才去操心,怎么样才能界定产权,怎么样才能行使产权,怎么样才能保护产权。

第058讲丨产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 一个人,只有当他完全拥有一份资产的时候,他才能一次性的,把一项资产未来每一个时刻的使用权和收益权都转让出去。
  • 从产权的角度看,你是不是真正拥有某件物品,最有效的试金石就是看你有没有本事把它给卖出去。

小结:

产权的三个构成部分: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而当中转让权是最重要的,因为转让权意味着永久地占有使用权和收益权。

第059讲丨产权保护之一:财产原则

  • 财产原则:一个人想要剥夺别人的所有权的话,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原来的所有权持有者付费,付到原来的所有权持有者愿意放弃为止。
    • 在财产原则下,政府只对财产权进行了一次干预,就是确权。确权以后,财产权的让渡完全是别人的事情, 产权人和其他人进行的自愿的交易,政府不再干预。对转让的价格、转让的条款没有任何影响,政府只干预一次。
  • 责任原则:当一个人侵害了别人的产权以后,侵害者就要向原来的产权所有者进行赔偿,但是赔偿的金额不由原来的所有者定,而由第三方定。
    • 这第三方可以是国家,可以是保险公司,也可以是政府官员,或者法官。
    • 在责任原则下,政府对财产权的保护做了两重的干预。第一是确权;第二是当发生侵权行为的时候政府来决定赔偿的金额。
  • 不可转让原则:政府禁止所有权人把他所拥有的资产卖给别人。
    • 政府对财产权的保护进行了三重干预:第一,确权;第二,如果产生侵权的行为,那么由政府决定这个侵权的赔偿金额; 第三,政府还禁止原来的产权所有者出让他的产权,不准卖,这也是一种保护
  • 在交易费用非常高的情况下,在没办法事前进行议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责任原则”。

第060讲丨产权保护之二:责任原则

第061讲丨产权保护之三:不可转让原则

  • 为避免社会麻烦而禁止交易
  • 父爱主义与不可转让原则
  • 自我执行的父爱主义
    • 也就是自己对自己信不过。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个时刻、某种情形下就会失去理智。

第062讲丨产权保护之三:不可转让原则(续)

产权的保护有财产原则、责任原则,还有我们这两天讨论的不可转让原则。

不可转让原则之所以实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我们经济学分析的重点,是当禁止人们买卖某种商品, 而市场上仍然有需求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效果是不是符合我们当初的良好愿望。

第063讲丨边际收益递减定律

  • 产权是由社会认可和执行的,人们对经济资源的使用方式进行选择的权利
  • 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应该盯住的不是总量的最大化,而是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之间是否达到了均衡。 超过了这个均衡点,就会得不偿失。

小结:

而当边际生产率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总产量就到达最高峰,再往下去,也就是你继续投入这种生产资料的话, 这时候这种生产资料的边际生产率就会低于它的边际成本,也就是得不偿失。这时候,总产量就会从它的最高点往下滑,就开始减产了。

这四条曲线的关系,也就是:

  1. 上升然后下降的边际生产率曲线;
  2. 像一个碗一样倒过来,碗底被边际生产率穿过的平均生产率曲线;
  3. 还有那条边际成本曲线;
  4. 还有那条先是加速上升,然后减速上升,最后掉头向下的那条总产量曲线。

第064讲丨集体所有制

  • 集体所有制下,“平均产量”决定集体成员数量
  • 在集体所有制下面,当每个人都平均分配他们的收入的时候,船上的人数规模偏小,外人会有打破规则重新上船的积极性, 而船上的人,也有收取贿赂或者补贴让外人进来的积极性。
  • 择校费和奖学金的集体成员权解释
    • 成绩比较低的人想要进去吗?想啊!有什么办法?行贿,他给里面的人补贴,他多交一点学费。我们不叫行贿, 我们能想出一个好一点的词,我们说这叫“择校费”,我们把这叫做“赞助费”,我们还可以叫“插班费”。
    • 其实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他们是实施价格歧视最频繁的地方,不同的学生收不同的费用非常常见。 像美国很多大学本科收费一点都不手软,收到的钱用来补贴那些研究生。研究生替学校增光,做出尖端的研究成果,本科生要蹭这个光就付钱。
  • “顶替制”让成员关心集体企业的长远收
    • 集体所有制里面行使的是成员权,每一个成员只关心他们所占有的资源,在他们成员权仍然有效的范围内产生的收益, 超过这个有效期,资源带来多少收入他们不关心。
    • 他们的子女如果能够顶替的话,这无形中延长了他们的任期。
  • 集体所有制下,资产交易的成本更加高昂
    • 集体所有制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每当这些集体所有的资源要发生买卖的时候,你必须征得每一个成员的同意, 而要达到一致的赞同,成本是非常高的。

小结:

集体所有制的特点,在于让每一位成员平均分享经济权,平均分享政治权,但它带来三个问题:

  1. 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因为每个人都是盯着平均收益不下降的那个点;
  2. 成员缺乏对资源长远收益的关心,他们只关心成员权有效期内,资源能够带给他们的收益;
  3. 集体的资产在发生转让的时候,交易的费用特别高。因为你必须取得每一位成员的同意。

第065讲丨私有制

  • 机会成本决定你的工资议价能力
  • 工资的议价力等于你在别处的机会,你在别处的机会越大,你在你原来单位工资议价能力就越强;你在别的地方机会越少或者没有机会,而在你现在的工作岗位上面的工资议价能力就很弱。
  •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决定上船人数
  • 私有制是盯着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因为剩下的东西都归他。所以,船主有积极性让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 私有制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 船的主人不需要是打鱼的专家,但是他有积极性请那些打鱼的专家来,把他们所拥有的渔船,把他们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极致。
  • 私有制下,人们更关心长远利益
  • 私有制看上去挺好的,但它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贫富分化、收入不均。

小结:

在私有制下面有好几个特点:

  1. 工资的决定是由工人在别处的机会确定的;
  2. 船的主人盯着的那一栏是边际,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而盯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就能够实现他手上的经济资源——这艘船净利润的最大化;
  3. 由于船是他的,他能够行使转让权,他不会因为转让这个资源而吃亏。因为这艘船,这个经济资源的现值, 等于这艘船未来能够给他带来的所有收益的总和;
  4. 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哪怕是个傻瓜拥有一项资源也无所谓,哪怕是个门外汉拥有一项资源那也无所谓, 只要他关心他手上资源经济的价值,他就会任用贤能,他就会请专家来帮忙,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5. 同时,在私有制下面,物主也会关心资产长久的、未来的收益,因为资源的现值总是反映了资源未来收益的总和。 他们什么时候想要不干了,只要把资源卖掉,他们就能够享用这些资源未来才能实现的利益。

第066讲丨全员所有制

  • 虽然上船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打到的鱼却不能越来越多,所以平均产量在不断下降。
  • 在私有制下面,这艘船的经济价值是14条鱼的,当你改变了规则,人人都可以上船以后,上船的人数从五个人变成八个人以后, 这艘船物理上还在,但经济价值荡然无存。这真是像变魔术一样的,你看着这个表就觉得神奇。这不奇怪,这种情况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叫“公地的悲剧
  • 公地的悲剧:一棵苹果树如果没有主人,那么你摘我也摘,这时候你摘了我就没有了,我得提前一天摘; 你摘的是红苹果,我提前一天摘小一点的红苹果;他再提前一天摘,再小一点的绿苹果;再早下去,那就变成没有苹果。 红苹果变小红苹果,再变小绿苹果,再变没苹果,这叫公地的悲剧。

第067讲丨公地真会悲剧吗?

  • 公地并不一定悲剧
    • 这草看上去是公共资源,但是牧民互相之间是认识的,祖祖辈辈是认识的,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规矩,草吃到什么地方他们就要换地儿,从而保证这草每年都能够长出来。

第068讲丨政府所有制

  • 政府所有制:无从预测的上船人数
  • 目标多元是政府存在的价值

小结:

今天我们讲了政府所有制这种产权治理模式,前面我们讲的三种治理模式:集体所有制、私有制和全员所有制, 我们在回答最多有多少人上船的时候,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用经济学的术语说——都有一个均衡点。

在集体所有制下,人们盯着的是平均收益不下降;在私有制下面,人们盯着的是边际收益要等于边际成本; 在全员所有制下面,人们盯着的是船上的平均收益不要比岸上的低;但在政府所有制下面,我们没有办法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 因为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我们不知道它多个目的之间的组合和权重是什么。

我们也同时提到,目标多元恰恰又是政府存在的理由。

第069讲丨经济学家百年论堵

关于城市如何治堵的近一百年的经济学争论,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庇古和奈特,他们对治堵的观点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两位经济学家都认为,随意的让人们上路,道路的价值就会收到贬损,但是庇古认为,道路拥堵是自由放任的结果, 政府应该管一管,而奈特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道路没有形成排他性的产权,一旦形成排他性的产权,治堵的问题就能够解决。

而今天我们讲的最关键的是,我们把治堵的问题跟渔村的故事,完全结合起来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公地悲剧的例子, 我们要追求的是道路上的车辆数目,跟道路的价值最有效的结合,车辆太少,这是浪费;车辆太多,拥堵,也是浪费, 能让道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的行车数量,才是最适当的数量,很显然,我是赞成征收道路拥堵费的。

第070讲丨拥堵费的实践

  • 拥堵费筛选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
  • 无论拥堵费如何使用,征收拥堵费本身都有意义
    • 收拥堵费是为了让道路产生排他性的使用权,让这条道路不至沦为公地的悲剧,要让这条道路仍然是路,而不是停车场。
  • 征收拥堵费与公车改革无关
    • 就是让路发挥它的价值,让路仍然是路。
  • 征收拥堵费与优化城市道路可双管齐下
    • 一个城市的道路设计无论多么完善,到一定程度它总还是会发生拥堵的。
    • 一个城市如果设计得越得当,一个城市提供的服务越周到,来这个城市生活的人就会越多,拥堵迟早会发生。
  • 征收拥堵费可以刺激道路供给
    • 收拥堵费当然不能够平添两条车道,但是收了拥堵费以后,那些需求比较弱的人他们就会被劝退,他们空出来的道路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供给。
  • 征收拥堵费的目的就是调节需求
  • 征收拥堵费有益于穷人
    • 很多人认为收拥堵费对穷人是不利的,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收拥堵费是对富人的惩罚,对那些在上班高峰期还要坚持一个人开一辆车的人的惩罚。 而穷人,哪怕公共汽车都要交拥堵费,我们不说公共汽车要得到豁免,我们说哪怕公共汽车都要交拥堵费, 但穷人可以联合起来,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一起跟那些一个人开车的富人竞价。
    • 每当我在冬天上下班时间经过公交汽车站,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我就想, 如果真的能够收交通拥堵费,公共汽车都能够准点到达,他们每一个人只需要多付几分钱、几毛钱就能够得益。

小结:

我们说征收交通拥堵费,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道路仍然是路,而不是停车场,保护道路应有的经济价值, 而征收拥堵费能够起到筛选需求的作用,筛选需求,有别于筛选贫富,道路使用效率的提高,哪怕是对穷人也是有利的,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美国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实践经验。

第071讲丨公用品和私用品

  • 在经济学里面,公用品和私用品有它非常独特的含义。私用品最关键的含义是一个人用,别人就不能用的商品, 那叫私用品;公用品相反,一个人用不影响别人使用的商品,叫公用品。
  • 我们要理解私用品和公用品的区别,关键在于看它们的基本物理属性,一个人用别人能不能用。
  • 警察所提供的治安服务具有全局性、共享性,别人其实也能够从中获益。所以警察所提供的治安服务其实是公用品。
    • 有警察在就有威慑力在,他起的作用不仅仅是针对已经发生了的犯罪,他在那里,实际上还阻止了很多没有发生的犯罪。 其他的人虽然没有直接得到这位警察的帮忙,但实际上是享受了这位警察所提供的服务。所以警察提供的治安服务是一种公用品。
  • 在经济学教科书里面,一个人用别人能不能用称之为“竞争性”。一个人用别人也能用的,就说它“没有竞争性”; 一个人用了别人就不能用的,我们称之为“有竞争性”。
  •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 所谓的排他性,指的是一件商品它在实际使用的时候,物主能不能够很方便地把其他的使用者排除在外。 如果比较方便做到的,就说它有“排他性”;不方便做到的,就说它“不具有排他性”。

第072讲丨灯塔的故事

  • 灯塔之争的两大启发
    • 第一,哪怕是公共设施,私人也有积极性提供,私人也能够从中收费。
    • 第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政府提供的私用品的服务,如果收费能够达到两个效果。当然政府可以选择不收费,但是如果选择收费的话,它有两个效果:
      • 1.它可以筛选需求。因为你提供的私用品,一个人用别人不能用,比方说是道路,如果你选择收费的话你能够筛选需求,看谁更需要,让谁先用。
      • 2.能够进行经济核算。你修了一条隧道,如果免费的话,你不知道它在经营上到底合算不合算。如果收费的话, 你就能够计算出来,修这条隧道在经济上到底合不合算,如果你再要修一条隧道到底能不能收回成本。

第073讲丨易耗品与耐用品

  • 所谓易耗品,就是一次性就能把它消费完毕的。
  • 耐用品是它提供的服务、它发挥的功能,必须是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发散出来的,它要有时间你才能享受的,这叫耐用品。
  • 人力资本是一种耐用品
    • 我们每个人的人力资本也是耐用品,他必须在时间的维度上才能发挥他的功能,散发他的服务。
  • 任何一种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本领或者禀赋,都是一种耐用品。
  • 儿童也是一种可消费的耐用品

第074讲丨不耐产生交易

  • 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
  • 人对消费其实有一个时间上的偏好。
  • 人们更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而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
  • 每个人不耐的强弱是不一样的。
  • 信念其实就是对未来前景的那种想象。
  • 不耐产生交易
    • 有些人喜欢要现货,有些人喜欢要期货。有些人看重商品今天所发挥出来的效用,有些人看重商品未来所蕴含的价值。 那么这些偏好现货的人和那些偏好期货的人之间,就会产生交易,也就是说不耐产生交易。
    • 在这个交易当中,现货和期货的比价,就是我们所说的利息率,简称利率。
  • 不耐程度决定利率高低
  • 利率是人们推迟消费所要索取的一种补偿,所以未来越是不确定利率就越高。

小结:

未来是不确定的,而且生命有限,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宁愿早一点消费比晚一点消费要好,这也可以称之为人有“确定性的偏好”。

影响不耐的因素有多种,比方说年龄、想象力、文化传统、个人的遭遇和时局等等。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人与人之间对确定性的偏好不一致,也就是他们不耐的强弱不一样的话,他们就会进行交易,用现货跟期货进行交易。

每当现货和期货进行交易的时候,接受期货的那一方,就要索取更大的补偿,这个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未来越不确定,补偿越高,利率就越高。

第075讲丨利率管制与高利贷

  • 第075讲丨利率管制与高利贷
  • 利率管制产生不良后果
    • 第一点,是人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因为有钱人知道你借钱给别人,人家顶多就是还你本金,不会给你利息的, 而当中的风险你自己要承担。
    • 第二个现象,是黑社会会应运而生,因为明规则不保护就需要暗的规则,暗规则或者潜规则也是一种规则。 黑社会就是那些有信心、有本事让你还钱的人。因为他们有信心、有本事,他们也就愿意借钱给你。 这时候,黑社会所经营的这种地下的借贷市场,就是对公开市场的一种替代。
    • 贷款利息越低,穷人贷款越难
      • 有些经济学家主张,你要借钱给穷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给穷人的利率要稍微比市场的利率还要高一点, 这时候那些有钱、有权、有关系的人看不上这些利率,这些钱才更容易落到穷人的手里。

第076讲丨利率变化支配资本现值

  • 贴现率:未来价值在今天看来打折的程度。
  • 贴现率变化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
    •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们普遍愿意学一些容易上手的学科,这是合理的;而一些比较富裕的国家,他们对基础学科的投入比重就比较大,这也是合理的。
  • 贴现率影响树木种植时长
  • 贴现率影响音乐品位
  • 贴现率决定项目盈利前景
  • 贴现率影响个人自律程度

第077讲丨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

  • 所以每一个人追求的,不是今天的消费最大化,也不是明天的消费最大化。我们要追求的,是我们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
  •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我们要追求的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 未来预期决定一个人是否选择健身
    • 节制饮食、运动健身,这些决定其实都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关
  • 市场力量决定石油产量和价格

第078讲丨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

  • 预期收入流决定资产的现值
  • 消息披露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
  • 只要有新的知识,预期就会发生改变,也只有新的知识才能改变预期。
  • 以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
  • 只有意外的消息、想不到的消息,今天不知道、明天才可能知道的那些消息,它们才会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一个道理是,只有新的消息才可能对资产价格的变化产生影响。而新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能知道的消息, 所以新的消息一定是以随机的方式出现的,因为我们事先不能预测。

所以价格的变动也是随机的,尽管事物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来消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间是极短的。

第079讲丨股市到底有没有泡沫

  • 资产价格的变动其实是随机行走的,它当中没有规律。之所以没有规律,是因为资产价格的变动只取决于新的消息发布的过程。 而新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消息,所以资产的变化就是随机的。
  • 一只股票,哪怕它的业绩很差,不存在什么持续的盈利能力,但只要你相信有人在炒这只股票,有人愿意买这只股票, 你就继续增持这只股票。你知道这么做是傻的,但是你还这么做,因为你期待后面有人比你更傻,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接手你的股票。这就叫 博傻 。
  • 尤金·法玛与有效市场假说:市场上的价格就已经是最有效的价格,就已经是消化了所有信息的价格。
  • 有效市场假说分三个版本:
    • 1.弱版本。市场上所有关于价格和其他重要市场指标的那些数字,都已经被人们彻底地消化了,你不用再去研究了。 所有关于市场变动的指标,都已经没有研究的价值了。这是它的弱版本。
    • 2.半强版本。除了那些跟市场交易相关的数字以外,所有的公开信息,包括政府文件,各大公司年报、公告, 还有各种的新闻、各种的揣测、各种学术期刊的内容,全都被人们消化好了。你不用再去研究了,今天资产的价格, 已经充分地反映了所有这些公开信息所包含的内容。这是半强版本。
    • 3.强版本。不仅是那些跟市场交易相关的指标,不仅是那些公开的信息,连那些秘密的、私人的信息其实也已经走漏了, 这些信息也已经被消化好了,体现在资产现有的价格当中了。你也不需要再做研究了。
  • 罗伯特·希勒与市场泡沫论:市场是存在泡沫的
    • 人是非理性的,资产的定价有时候过高、有时候过低,人们的反应有时候又不足、有时候又过激。

第080讲丨肥猪丸与回报率

  • 是所有资产的回报率都趋向于相等。
  • 生产力增加不会改变社会真实利率
    • 社会的真实利率取决于人们的耐心程度,取决于人们的不耐程度,也就是人们用现货和期货进行交易的时候,发生的比价。
  • 资源回报会逼近其边际贡献
  • 在竞争之下,任何资源所能够获得的回报,会逼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够带来的边际收入。

第081讲丨米奇老鼠的阴谋诡计

  • 年金:持续多期的收入称之为“年金”。今年我赚一块钱,明年我赚一块钱,后年我赚一块钱,每一期都赚一块钱,这些收入加起来就称之为年金。
  • 永续年金:收入无限,价值有限
  • 知识产权保护期限不宜过长

小结:

今天,我给你解释了年金和永续年金的概念,一份年金的现值,大部分现值集中在它前面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面。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知道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时间期限不需要太长,因为只需要前面的时间, 我们就能够把发明创造所蕴含的大部分价值,归还给发明创造者,就足以鼓励他们进行发明创造。

第 082 讲丨买债券后回报率上升就是亏钱

  • 债券
    • 债券是一种投资者凭着它定期获得利息,到了到期日还能获取本金的证书。这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的。
    • 倒过来从发行债券的人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期票,也就是他答应投资人,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就是债券的到期日, 他会还本,可能还会加上利息。这是一种对未来付款的承诺。
  • 利息率决定债券面值(期值)
    • 举债人答应在未来的一系列时点,给你固定金额的支付,这些都是期货,未来的东西。你今天用多少钱, 来换取这种未来的承诺,你今天给他的,就是他借到的债。
    • 债券一般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自由转让,它是一个未来收益的凭证,大家互相可以买卖。这个凭证大家互相买卖的时候, 它今天值多少钱呢?它是怎么算的呢?这取决于当前市场利息率的变化。
    • 举债人先答应未来还你一笔钱,这笔钱是固定的;而且他也指明了,这份债券所依据的利息率是多少,这个利息率是不变的,是规定了的。
    • 这个利息率是期货跟现货之间进行折算的一个比率,利息率越高,一份固定期值的现值就越低。 因为利息率越高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看得越轻、越没有耐心,你必须给更高的回报,人们才愿意推迟消费。 所以利息率越高,未来的一份固定金额的期货在今天看来它的现值就越低。
  • 市场利率越高债券越不值钱
  • 政府发债和政府征税唯一的不同,是政府强迫以后的人纳税还是强迫今天的人纳税而已。

第083讲丨未雨绸缪:储蓄还是买保险

  • 保险公司就是专门为了满足你的需求,向你提供“未来收入一致性”这种服务的机构,是一种商业机构。
  • 保险服务的三个前提条件:不相关性、独立性和概率性。
    • 要保的事情一定是要有概率性,不能够是确定的。你已经生了病,那就不叫买保险,因为已经是确凿无疑的。 如果你已经生了病,还要保险公司保你,那就不叫保险,那叫保险公司补贴你,向你行善。
    • 每一个投保人所具有的风险概率是互不相关的。如果反过来,他们所具有的风险概率是相关的,这个风险是全局性的, 涉及所有人的,那么保险公司就没办法设保。比方说,全球性的核污染、全球性的气候灾害,这种风险保险公司没办法保。
    • 每一个概率事件都是独立于投保人意愿的。也就是说,投保人自己不能够控制风险的概率。生病投保人没办法控制, 这可以保;交通意外投保人没办法控制,这可以保。

第084讲丨保险的运作原理

  • 保险公司竞争招数之一:细分
    • 分得越细,同一个细分组里面人的风险就越接近,他们被别人占便宜的可能性就越低,他们要交的保费也就越低,所以他们更愿意来这样的公司买保险。
  • 人群划分越细,搭顺风车情况越少
  • 实施歧视符合保险运作原理
  • 保险公司竞争招数之二:加总
  • 保险公司就是通过双管齐下,同时运用这两招——细分和加总。把风险分得越细越好,在每一个细分组里面参与的人越多越好。 通过这两招,它就能够使它的保险产品性价比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提高它的竞争力。

第21周问答丨怎样花钱效率更高?

  • 七二法则:拿72除以当前的利率,除出来的那个商,就是隔多少年你的本金能够翻倍的大致数目。
  • 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社会制度最有效率
    • 一人做事一人当,而不是一人做事别人当,别人做事自己当。用经济学的语言说,那就是尽量减少一个人的行为,或者他的言论的外部性。
  • 保险公司的重要作用是分摊风险

第085讲丨那些不是保险的保险

  • 失业保险是一种社会补贴
  • 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率越高
  • 养老保险其实也是一种政府补贴,一种转移支付,把财富、把收入从一群人那里,转到另外一群人那里。

第086讲丨全民医保可以持续吗?

第087讲丨当商品不被当做商品

  • 看病难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 第一,从需求者的角度看,比方说从病人的角度看,那就是短缺,人人都要,但价格又特别低,人们就只能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那就是排队。
  • 追求绝对公平不如实行“双轨制”
    • 可不可以排两条队:一条队是便宜的甚至免费的,爱等的人等在那;而另外一条队是要付费的,而且要付高价的,那条队我们就可以快一点。
  • 政府提供廉价医疗,将产生庞大管制和管理费用

小结:

今天,我们分析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和做法,那就是把明明是商品的商品不当做商品来处理,这种心态和做法,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因为人们往往会以为你不当它是商品,那人们就不用交费了,穷人也能够得到了。

但实际上,不管你怎么称呼这种商品,不管你怎么处理这种商品,背后的经济规律还是仍然在起作用的,这时候那些不恰当的分配方案,就不但不能解决稀缺的问题,反而会引致更多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些连环出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问题的起点,把那些本来就是商品的商品当做商品来处理。

第088讲丨用期货合约来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风险

  • 期货市场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
    • 期货跟保险一样,它满足了人们的一个基本需求,那就是对确定性的需求。
  • 期货的全称是期货合约,它是这么一种安排:其中一方被称为期货合约的买方,他答应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 按照规定的价格,向期货合同的卖方购买规定数量的某种产品。
  • 而每签订一份期货合约,必须包括三方,而不是双方。不仅仅是买方和卖方,还有一方——那就是期货市场, 它是个中介。也就是说,买期货合约的人,是向期货市场买合约;而卖期货合约的人,是把期货合约卖给期货市场。都通过一个中间人。
  • 通过一个中间人的作用在于,买卖双方都免除了对方不能履行合约的风险,因为期货市场具有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它都履行单边合约的信誉。
  • 交易者通过期货市场表达对未来的不同看法
    • 对于未来商品,也就是期货的价格,人们通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每当人们出现不同看法的时候, 他们就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来表达他们的不同看法,从他们的不同看法当中获取利益。
    • 如果人们对未来的价格没有异议,没有不同的看法,那就不会有期货。只有人们对某种商品未来的价格, 产生不同看法的时候,才会出现期货合同的买卖双方。
  • 期货市场的本质:分配风险
    • 期货市场不是赌博,它只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赌博是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期货市场跟赌博是有本质区别的。
  • 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更准确预测
    • 言论是廉价的,但是要承担后果的言论,那就得谨慎了。

小结:

和人们通常认为的不一样,期货市场并不是一种赌博,也不是一种零和游戏,它是一种重新分配风险的市场机制。

由于人们的风险偏好不同,通过重新分配风险,参与重新分配风险的各方,他们的处境都能够得到改善, 而由于有期货市场的存在,人们会尽量利用自己占据的知识,对未来做出更好的判断。

第089讲丨比较优势原理

  • 比较优势原理的含义是说:在一个社会里面,不论个体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 如果他们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也就是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能够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是高还是低。
  • 这个原理有几个要点:
    • 1.它指的个体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家庭,可以是地区,甚至是国家都可以,都能够适用。
    • 2.它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每个个体的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这看上去像是个假设,但其实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任何人每天他就只有24小时,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上天给他的禀赋都是有限的。
    • 3.这最重要,比较优势不是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优势相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自己生产一种产品,自己从事一种活动, 所放弃的其他机会。我们拿这种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然后找一个放弃的机会最小的那种。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因为是自己跟自己比,不是自己跟别人比。自己跟别人比,从绝对优势来讲,你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差,没有绝对优势。 但是自己跟自己比,一定会有比较优势。这是比较优势的含义。
    • 4.如果每个个体,都集中生产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那种产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放在那些放弃的机会最小的, 也就是成本最小的那些生产活动上面去,这时候,整个社会总的产量就会达到最大。他们每一个个体的处境,通过交换,都能够得到改善。
  • 比较优势永远是自己跟自己比
  • 分工与合作给人们带来更大财富
    • 1)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
    • 2)分工促进“熟能生巧”
    • 3)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小结:

今天我们介绍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亚当斯密的分工合作原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的核心,讲的是自己跟自己比, 总有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的生产项目,专注这种生产项目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整个社会的财富能够得到增加,而个人的财富也能够得到增加。

亚当·斯密的分工协作原理的核心,是哪怕是天生禀赋一样的人,他只要专注某个细分领域的生产,就能够减少在工作当中切换往返的成本, 能够熟能生巧,能够让机器的替代成为可能。

第090讲丨顺差和逆差,哪个好点?

  • 贸易顺差或逆差都不重要
  • 两个国家之间,货币净流出的那个国家就会出现贸易逆差。
  • 货币出现净流入的那个国家,我们就说它出现了贸易顺差。

小结:

我们今天讲了顺差和逆差的概念。我们说,任何两个国家之间,出现顺差或者逆差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跟个人的情况是一样的。

我们不能够单凭顺差或者逆差,就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工、高度合作、大量交易的社会里面。

第091讲丨贸易对等和贸易报复

  • 贸易报复将伤害国内消费者
  • 解除贸易壁垒不是让步
  • 确实,我们只要自己开放就可以了,不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我们就能够从中获益。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一个重要好处, 是倒过来根据一个国际协议逼迫国内的保守势力进行改革。

第092讲丨贸易保护理由辨析

  • 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教训,那些他们要扶持的幼年工业,越扶持就越长不大,最后变成年迈的幼年工业。
  • 每当我们讨论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巨大的项目的时候,我们说政府做还是私人做更好?关键是谁对成败更敏感, 谁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追求真相,谁会更迅速地认错。
  • 工作其实是一种机会,由于世界的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工作总是充分的,到处都有工作。问题是我们不会为了工作而工作,我们只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工作来做。
  • 自由贸易能使那些先进国家的资本,跟落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这对生产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帮助。 越是那些贫困的国家、越是那些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他们在开放、分工、合作、自由交易的过程中,得到的好处就越大。

第093讲丨成本与产出

  • 价格由需求量与供应量共同决定

第094讲丨投资加速器效应

  • 为了满足新增的那么一点点需要,增加了大额度的投资,这就是投资加速器效应。
  • 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一个很好的晴雨表,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指标,来看整个社会对经济周期的预测。 因为它会放大人们对未来预测的乐观和悲观情绪。

小结:

今天我给你介绍的是“投资加速器效应”。它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理想版,它讲的是长期耐用品的投资,往往是根据需求的变化率来变动的, 所以它比需求的变化率变得更加夸张、更加敏感。

只要现实生活中的供需情况发生轻微变化,那些耐用品的投资量,比如说重型机器的销售量,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然后我们讲了投资加速器的现实版。它的意思是,其实人们不会那么夸张,人们会悠着点,他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看上去不够灵活、不够市场化的办法, 来抵消由于“投资加速器效应”所产生的损失。

第095讲丨供应的真相

  • 盈亏是由全盘计划来核算的
    • 商人在开业以前,先做一个全盘的预测,是一个计划、一个猜想,觉得他的产品只要生产成这个质量、只要生产成这个规模,他就能卖出去,就能赚钱。
  • 经济规模是向前探索出来的
    • 在把这个事情做成以前,每一次努力看起来都是亏损的,没有人知道这规模要做到多大才算成功。
  • 产业集群是供应的基本趋势
    • 好处之一,是能够让需求者、购买者很方便地做出比较。
    •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可以互相协同、互相帮助,互相抵消由于生产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 第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供应者和供应者聚在一块的时候,能够形成一个生态。
  •  深圳东莞有全世界最好的生产玩具的产业集群,要什么有什么。

第096讲丨企业家精神

  • 不是单靠兴趣,而是一门产业
  • 制度创新带来产业兴旺
  • 导致美国今天大量科技创新涌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在30多年前,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案
    • 政府拨了钱,取得了发明创造的专利以后,负责科技项目拨款官员的任务也算完成了。结果是大量的专利被束之高阁, 没有转化为民用、没有转化为商用、没有转化为产品。这当中有大量的浪费。
    • 拜杜法案的中心思想,是那些由联邦政府资助产生的知识产权,科学家或者他们所在的机构,有权选择使用他们的商业开发权——知识产权仍然归政府所有, 但是商业开发权,可以由科学家或者他们所在的机构拥有,他们可以进行产品的转化,从中得到的收益归他们所有。
    • 而同时,科学家也由于在产业里面接触到许多真实的问题,而能够把市场的需要带回到实验室里面去。 科研和资本的结合再不是单纯的兴趣了,科研和资本的结合,导致了创新创业的热潮。

小结:

我们今天到处都在讲创新创业,热情很重要,但热情的背后,能让这个热情持续下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制度,也很重要。

第24周问答丨人在什么时候最爱大手大脚?

  • 需求增减的“变化率”决定新增投资行为
    • 生产者为了应付新增的需求,就要做出新的投资,而他们的投资是耐用品,新增的需求只是易耗品。靠投资耐用品的办法来满足易耗品的需求, 就会产生一个投资错位。要投资的耐用品越耐用,这个错位就越明显,越夸张,当然也越不合理。
  • 这说明人们在做重大投资的时候,也恰恰是他们感觉到收入在高速增长的时候,是收入的高速增长最后把人们说服了, 让他们觉得未来的日子非常光明,值得做大量的耐用品的投资,那些投资错位是值得的。
  • 边际效益决定企业是否存续经营
    • 供应的行为并不是教科书当中刻画的那种,事前就已经做好详细规划的行为,它最重要的特征, 是开放性的、非确定的、非均衡的、探索性的、走一步看一步的、走到哪算哪的行为。这是供应行为非常重要的特征。
  • 短期要与长期相结合,确定性要和不确定性相结合
  • 生产速率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 产业政策应由私人或企业制定

第097讲丨受价者和觅价者

  • 受价是接受价格的意思,觅价是寻找价格的意思
  • 完全竞争状态
    • 首先市场里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数不清的买家和卖家,他们交易的商品没有任何质的差别, 都是同质的,同样一种商品。任何一位买家或者卖家,他都不能够通过控制他的买卖量来影响价格, 因为他的买卖量跟整个市场的买卖量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 与此同时,任何一位买家、任何一位卖家,都可以随时进入或者退出市场;市场的信息也是完全自由流通的, 大家都知道他们要买卖的商品是什么,价格是多少;整个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很低,没有讨价还价的过程,没有尔虞我诈的过程。
    • 这样一个状态,在经济学里面就被称为“完全竞争状态”,或者“理想竞争状态”。
  •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有哪些市场是符合“完全竞争状态”条件的呢?一般我们会说农产品市场比较接近这个标准。 由于农产品市场上农民的数量相当多,而他们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他们自己的产量跟整个市场的产量相比微不足道, 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价格,这就是“受价者(price taker )”的意思。
  • 跟“完全竞争状态”相对的另外一种状态,我们称之为“不完全竞争状态”。
    • 它是指市场上每一位卖家所卖的产品,在品质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当然,我们也假定,在这样的市场里面, 信息不完全流通、信息不完全对称,交易费用是正的,存在讨价还价,甚至存在尔虞我诈的现象。
    • 正是因为每一位卖家卖的产品有品质上的差别,所以买家不能够在不同的卖家所卖的产品之间,进行自由的切换。
  • 所以到底定价是多少才合适呢?如果价格再涨一点,消费者就会少买多少?价格降一点,消费者又会多买多少? 这个度不容易掌握。卖家必须不断地摸索才能知道。
  • 怎么定价、怎么定产量,才能使得销售的总收入达到最大这得摸索。这个最优点不是显而易见的,是必须摸索的。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种卖家称为“觅价者”,找价格的人。
  • “不完全竞争”是市场常态
  • 完全竞争状态对应着受价者,不完全竞争状态对应着觅价者。

第098讲丨价格歧视能给觅价者脱罪

  • 价格歧视可消除无谓损失
  • 价格歧视是好事,它能够帮助生产者尽量地生产、尽量地销售,同时帮助消费者尽量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价格歧视是大好事。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这样一个逻辑,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会指责垄断者或者觅价者,说他们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会不惜牺牲一部分的生产能力,使得他们产品的产量过低、价格过高,从而产生无谓的损失。

但事实上,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所有的厂商,只收取统一价格的前提下才能得出的。只要厂商能够进行价格歧视, 也就是说对不同的产品、对不同的产量、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那么这种无谓的损失就会消失, 生产者就可以把可以生产的、值得生产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所以价格歧视能够促进生产、消除浪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好事,不是坏事。

第099讲丨价格歧视的策略

  • 价格歧视的三种方法:
    • 第一种叫完美的价格歧视,也就是卖家对消费者所消费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价格。
    • 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多买就便宜一点,多买多送。
    • 三级价格歧,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地域,收取不同的价格。
  • 航空公司可以说是机关算尽,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把不同需求的乘客区分开来。
  • 教育也是一个道理,学生的学籍不可以在学生之间自由转售,这时候学校就对学生实施了大量的价格歧视。
  • 不同的消费者交不同的价格,这是隐性的价格歧视。

小结:

今天我给你解释了一些常见的价格歧视策略,要成功实施价格歧视,最重要的是要防止顾客之间进行产品的转售, 越是能够成功地阻止他们转售,商家实施价格歧视的程度就会越高。

第100讲丨行业竞争程度不看企业个数

  • 企业合并是为了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 在一个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是不竞争的,他们是合作关系,但这种高度组织化的合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别处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 企业规模大小由企业家摸索确定
  • 在这个市场里面,竞争程度到底激烈不激烈,不看企业的个数,只看行业入口有没有人为设置的障碍。
  • 有竞争必有成败,有成败必有企业退出市场
  • 竞争激烈程度的衡量标准:市场准入
  • 所以一般来说,只要在行业入口处没有行政设置的障碍,这个市场就是充分竞争的市场。

第25周问答丨飞机上的乘客谁补贴了谁?

  • 觅价者比受价者更常见
  • 所谓“完全竞争市场”并不值得追求
  • 价格歧视能为觅价者脱罪
  • 价格歧视的本质是交叉补贴、各取所需
  • 时间地点不同,产品品质就不同
  • 私营垄断者和国营垄断者有何区别
    • 第一,在经营管理的效率上面不一样。私营者盯着的最重要指标,是企业的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 第二,在竞争的排他性上的。私营企业往往没有权利阻止其他的竞争者,进入同样的行业跟自己竞争。 而国营的垄断者,他们往往能够利用行政准入的限制,阻止潜在的竞争者和自己竞争。

第二季度复盘 | 人类如何增进彼此的幸福?

  • 博弈产生权利,权利影响动机
  • 耐心决定利率,利率影响价值
  • 消息影响价格,价格随机行走
  • 风险影响收入,保险可买平稳
  • 分工提高产量,交易增进幸福

第101讲丨柠檬市场的故事

  • 信息不对称引发侵权行为:欺骗、偷懒、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敲竹杠
  • 人际互信并不天然存在
  • 不是世界上的商品有高质量、有低质量之分的问题,高质、低质不要紧,问题是怎么把商品的品质准确地体现出来, 这是整个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

小结:

今天,我们开始进入一个大的模块:互相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能给彼此带来极大利益,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总会有一方欺负另外一方的行为。

而经济学家阿克罗夫通过“ 柠檬市场 ”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 这也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这段时间,要一步步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

第102讲丨何谓优质

  • 品质稳定是优质
  • 性价比相当才是优质
    • 我们这里讲的,不是质量绝对的高或者低,我们讲的,是在提高质量的过程中,边际收益应该等于边际成本。 用大白话讲,不是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一分钱一分货,对用户而言是值得的,这才是好。

小结:

今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优质这个概念做了两重解释:

  • 1.质量均匀本身也是优质的一个表现;
  • 2.人们追求的不一定是质量的绝对提高,而是性价比相当,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在追求质量的时候边际收益应该等于边际成本。

如果一分钱的投入能够带来两分钱的质量提高,那就应该继续投入下去; 如果一分钱的投入,只能带来半分钱的质量提高, 那就应该减少投入。我们应该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地方停下来。

第103讲丨重复交易与第三方背书

  • 克服信息不对称:
    • 重复交易
    • 第三方背书
    • 通过增加附加成本发信号
  • 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吗?每当一个产品要加上一个更高的附加值以后,那就只有那些品质更高的产品,配得上这个更高的附加值。

第104讲丨担保、延保与共享合同

  • 以品质三包替代品质检验(包修、包换、包退)
  • 以延保合约甄别用户(延长保质期)
    • 厂家提供高价延保的目的,是要克服另一个方向的信息不对称,他要把那些粗心大意和特别挑剔的顾客甄别出来,对他们收更高的费用。
  • 以共享合约保障品质
  • 在这种事前很难对产品的品质做出明确规定的场合,人们就会采用收益分享合同。这种合同能够促使签约的各方都尽力把事情做好。

小结:

今天我们讲了三种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办法:质保、延保和收入共享合同。通过质保,我们可以让消费者帮助发现质量问题, 有效降低质检成本;通过延保,商人也可以把那些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的消费者甄别出来,让他们承担更高费用, 从而让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收益更加接近;而收入共享合同,则可以鼓励合作各方尽力保证自己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第26周问答 | 该不该取消医生的行医资格证

  • 建立信任要靠制度,也要靠道德力量
  • 牛奶质量管制引发以次充好现象
  •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 以长期合同解决利益不对称问题

第105讲丨沉没成本、人质与抵押

  • 以沉没成本取信于人
  • 以人质与付出抵押取信于人
  • 喝酒也是获取信任的办法

小结:

今天,我们介绍了人们建立信任的一些常见办法,包括故意付出一些沉没成本、给对方交付人质、制造抵押、分享小秘密, 甚至中国人以近乎自残的方式大量喝酒等等,都是和陌生人建立信任的办法。

第106讲丨巨额广告与代言人责任

  • 厂商花费巨资做广告可取信消费者

小结: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品质保证问题,我们说通过巨额广告和明星代言,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

在市场交易中,做出种种示弱姿态的商家,其实恰恰是强者,他们有更多机会欺负消费者,所以需要做出示弱姿态, 从而取信消费者,才能表明自己不会欺负消费者的决心,才能取信于消费者。

第107讲丨特许经营合同中的强者和弱者

  • 所谓的特许经营模式,就是很多家独立的店铺参与经营同一个品牌的商品,提供统一标准服务的这种商业模式。 多家独立的店铺,我们称之为加盟商,他们经营那个共同品牌的所有者叫总店。美式快餐店麦当劳、肯德基就是这种经营模式。
  • 用经济学的术语说,每一家加盟店都对其他的加盟店具有很强的“ 负的外部性 ”。也就是说,这家加盟店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他自己稍微赚了一点好处,但是别人、其他人、他周围的人、跟他同类的加盟商,就要承担很大的代价,这叫负的外部性。
  • 以“不平等合约”保护真正的弱者

小结:

今天所讲的内容,特许经营合同中的强者和弱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当我们见到一种合约形式不公平, 但是它却持续很久,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的时候——比方说今天我们讲到的这种不公平合同,随意解除合同条款的形式, 不仅仅在特许经营模式里面有,很多分销商也存在着这种条款。

每当我们见到这种普遍的、不公平的条款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抱怨、先不要指责,我们要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去解释它背后的原因。

它背后的原因是:没错,合同本身看上去是不公平的,但它的目的,是要去纠正现实社会当中的另外一种不公平。

第108讲丨如何保障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质量

  • 管道产品质量控制的困难
  • 以垂直整合保障管道产品的品质
  • 半成品或者成品,它的品质检验成本如果比较低的话,它换手的次数就可以比较多,那就可以进行更多的分工。
  • 如果半成品或者成品的品质检验成本比较高的,那就要更多地进行垂直整合,减少中间环节。
  • 要提高和确保管道产品的品质,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要进行产业的垂直整合。
  • 以“多样性损失”换取“产品可靠性”

小结:

我们今天讲了零部件产品和管道产品之间的比较,我们说管道产品的品质检验要更困难,而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产业的垂直整合。

第27周问答 | 缔约自由比自由更重要

  • 我们评判一个行业的规则,不能够仅仅以就业自由为原则,我们还要考虑它内在的特殊性,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信息不对称、利用与被利用趋势之间的转化。
  • 专业性决定产品质量评定准则
  • 以不公平合约纠正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
  • 报社以垂直整合避免敲竹杠行为

直播回顾丨如何用经济学思维提升个人投资水平

  • 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怎么样,最根本的标准大概有五个:
  • 1、是否建立了价格体制,也就是从认人向认钱转变,这能极大地减少竞争所产生的无谓损失
  • 2、能否在制度上减少每个人产生的外部性,也就是建立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经济制度,这能极大地鼓励每个人都积极上进
  • 3、区分物理属性与经济属性,恰如其分保护产权
  • 4、妥善处理竞争中的赢家输家的利益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开拓空间
  • 5、对企业家精神保护制度化,为年轻人创造上升空间
  • 技术环境分析: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替代人?
  • 1、知识不可能集中,经济协调需要人的判断
  • 2、有新知识就必有新变化,未来不可预测
  • 3、科学理论来自想象力,产品的好坏靠人判断
  • 4、人与机器也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机器越多人越贵

第109讲丨签约前是否应该让对方知情

  • 第109讲丨签约前是否应该让对方知情
  • 合同法的功能和目标
    • 1)阻止机会主义行为
    • 2)给不完备合同填补默认条款
    • 3)减少可以避免的意外
    • 4)合理分摊责任
    • 5)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第110讲丨馈赠有没有约束力

  • 合同的合法性应以签约双方的原意为基础
  • 意会:双方在签订合约的时候,大家心目中所认为的标的物是什么。
  • 所以任何一个合同,它的合理性、合法性,都要以签约双方当时的原意为基础。虽然双方的原意不容易准确客观地把握, 但它总有一个合理的范围。
  • 合同必须要有约因或对价
    • 约因就是契约的原因,对价就是对等的出价
    • 所谓的约因或者对价,它指的是在任何一个合同关系当中,做出承诺的一方必须有所得;接受承诺的一方必须有所施, 他必须付出一点什么,这样的话这合同才算有效。
    •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轻巧的承诺很常见,如果把它们都当做违约的话,那么法律诉讼的成本就会大增。
  • 如何让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
    • 在现代,单纯馈赠的承诺,是不构成法律约束力的。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的承诺产生法律约束力,一般有两个办法:
      • 第一,你尽快地采取行动,做一些什么事情,有所付出。这样将来如果人家不履行诺言,你把别人告上法庭的时候,你的胜算可能会大那么一点;
      • 第二,更正规的办法,是要让对方签署法律上的文书,使得馈赠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法律效应的馈赠可信度高,经济价值就更高。
    • 一份契约就是一份承诺,你相信这个承诺你就会有收获;但是如果你太相信这个承诺,你就会遭受损失。这当中有一个度的问题。
  • 合理分摊违约责任:违约者不一定承担百分百责任
    • 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并不一定百分百由违约者承担,合约的双方都得共同担负责任。原则是谁更知道损失有多大,谁就负相应的责任。

第111讲丨违约与赔偿

  • 具体履行:答应什么就给什么
  • 不具体履行合同的效率含义
    • 原告在判决以前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执行合同,但他拿到这6万美元以后,他真的花这6万美元去平整土地了吗? 没有。他拿钱以后用到别的地方去了,没有真的平整土地,没有真的造成资源的损失。
    • 波斯纳法官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判决,他说原告指望要赚的钱应该让他赚,但是由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生产不应该再进行下去了,所以被告不需要真的让原告去装什么铁矿砂了,他只要把原告所指望的那些还没赚到的利润补够就行了。 结果是原告得到了他指望的利润,但是生产用不着真的继续下去,可以避免的损失避免了,这就是有效违约的概念。 所以不具体履行合同有时候才是有效的。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违约的处理办法,以及有效违约的几个案例,违约有时候反而是有效的,值得鼓励的。

第112讲丨婚姻经济学

  • 你记得吗?前面讲需求第二定律的时候,我们讲过“法律无效定律”,在那里我们解释过,究竟是谁付钱买结婚戒指的。 我们说结婚戒指的成本是由男女双方共同支付的,谁付得更多取决于谁更迫切需要结婚。
  • 以风俗习惯替代婚姻合同条款
  • 为什么女人往往嫁给年纪比自己大的男人
  • 一夫一妻,谁得谁失?
    • 波斯纳法官在他的名著《法律的经济学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中清楚地指出, 一夫一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成功男人限购的政策,它的效果是财富转移。它让女人的选择范围减少了, 让成功的、更有吸引力的男人的选择减少了,而让那些年纪较轻、收入较低的男人处境变好了。

第113讲丨汉德公式

  • 对任何一位船主来说,他要避免自己的船受到意外碰撞而产生损失的责任,取决于三个因素:
    • 1.这艘船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 2.这艘船发生意外的严重程度;
    • 3.它要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成本。
  • 当船主所要避免意外所付的成本,低于意外发生的概率乘以意外发生以后产生的损失——也就是预计损失的时候——再说得简单一点, 也就是说避免意外的成本,低于意外所造成损失的时候,船主就应该负有责任。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侵权法当中,计算各位当事人所应该负有责任大小的公式叫汉德公式,它的含义是:在意外发生当中的任何一方当事人, 只要避免意外的成本低于意外造成的损失,他就负有责任,他就要为避免意外采取适当的措施。

第114讲丨监管要看边际效应

  • 生产商的“严格责任”:只要生产产品,生产商、供应商就欠消费者一个保证,他们应该对自己销售的产品负有严格的责任, 顾客不需要提供关于疏忽的证据,他们就能够获得赔偿,厂家就负有责任,这叫“严格责任”。
  • 商家责任过大会事与愿违
    • 任何一个生产者,当法律给他们分配了一定的责任以后,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们会依次做以下几件事情:
    • 第一,根据他们的学识、才能、能力,看看能不能避免意外。
    • 如果能而且值得这么做的,他们就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大于因为意外所要赔偿的金额他们就赚了。 所以法律把责任压到这些人身上,有能力避免意外的人身上,就能以较低的成本减少意外。
    • 但是如果责任人事实上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避免意外的话,那他会怎么办?他的一个合理做法是去买保险, 让风险分摊给其他人。与此同时,他也可以提高产品的售价,把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重新分摊给所有顾客,让所有顾客一起来承担。
    • 第三步,如果他的责任还是太大,既没有办法通过买保险来分摊,也没有办法通过提高商品的价格来分摊。 那么他就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铤而走险,继续生产,一旦出了事就破产、坐牢;如果他小心谨慎一点, 他会做第二个选择:那就是不再生产,完全退出市场。
    • 但是如果它的责任太大的话,有一些根本无法预见的责任,它也要全部承担的话,那它可能就退出这个市场。 退出这个市场对所有人,包括病人、医学研究者和整个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安全责任分摊的光谱,有疏忽责任、有严格责任。我也给你讲了追求极致安全并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 经济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总要在不同的指标上面取得平衡,我们要关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平衡。

我还给你讲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让一个非盈利的组织来对产品安全负责会产生的一些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115讲丨监管要分事前和事后

  • 责任分摊决定行为规则
  • 在选择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谁获得的信息更全面。
  • 如果倒过来,当事人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受骗了,他手头才掌握更多切中要害的证据,那咱们就使用事后监管。

第116讲丨监管本身也要引入竞争机制

  • 后半部分这个礼拜,我们讲了政府也应该发挥监管的作用,但是政府监管的作用本身也有问题,有时候它把监管的标准提得过高, 也会产生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后果。
  • 广受欢迎的强制披露令
  • 监管机构也要有竞争机制
  • 不同的认证机构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风格、不同消费者的偏好给出认证,消费者不需要知道具体的知识, 他们只要选择不同认证机构的品牌就可以了。让监管机构之间也形成竞争的态势,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117讲丨企业的团队本质

  • 解释之一:企业存在是因为有交易费用
    • 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交易费用,是人们愿意放弃自己一部分的自由、放弃自己一部分的权益,进入企业、听任于人、听别人指挥进行工作的原因。
  • 交易费用限制企业规模
  • 解释之二:企业存在是因为团队效应
  • 边际贡献决定单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率
  • 企业是能够无中生有的带来额外收益的一种经济组织,每一个成员的收入取决于他对团队的边际贡献。

小结:

今天,我们介绍了企业存在的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科斯提出来的,他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市场里面存在交易费用, 人们是为了节省市场里面的交易费用形成了企业;当然,企业内部也有管理的费用,此消彼长,人们会在不同的形态当中,取得一个平衡。

另外一种关于企业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团队能够无中生有的产生一些新的价值, 人们为了追求这些价值,就愿意结成团队,而在一个团队当中,每一个成员所应该获得的报酬,由他们对团队产出的边际贡献率决定。

第118讲丨谁来当老板:资本和劳动力

  • 资本与劳力:谁是弱者谁当老板
  • 现实中谁强谁弱,跟合同上反映出来的刚好是相反的。
  • 偷懒很容易,假装卖力很容易,多吃多占也很容易。所以我们说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资本是弱者,劳动力是强者。
  • 企业管理的本质:防止劳动力滥用资本

小结:

今天,我们从资本和劳力的角度解释了在企业里面谁当老板的问题。在一个企业里面,谁当老板的一个原则是谁提供的资源更容易被滥用、被支配、被牵制, 谁就当老板;而在资本和劳动力的比较当中,我们会发现其实资本才是弱者,劳动力才是强者。

所以,往往是提供资本的人,而不是提供劳动力的人在企业当中当老板。

第119讲丨谁来当老板:专用资源和通用资源

  • 我们昨天讲了第一个标准,那就是从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比较引发的。我们说在企业里面哪一种资源更容易被欺负、被牵制、被滥用, 那么这种资源的所有者就应该成为指挥者。
  • 相反,有哪些资源,特别容易被拿来欺负别人、控制别人、牵制别人、甚至是滥用别人的资源,那么,这些资源的提供者应该成为被管理者和被监督者。
  • 专用资源与通用资源:谁更在乎企业成败
  • 经济学家把那些其价值高度依赖于他所在的企业平台的劳动力资本,称为企业的专用资源;而把那些无论放到哪个企业平台里面去, 都能够发挥差不多的功能、获得差不多收益的资源,称之为企业的通用资源。
  • 如果我们让企业专用资源的所有者来充当企业的经理或者领导,而让那些通用资源的所有者接受命令、服从管理, 这时候那些专用资源的所有者,因为他们更在乎企业的成败,他们就会成为更好的掌舵人。
  • 专用资源必须在特定平台上发挥作用

第120讲丨谁来当老板:固定收入和剩余索取

  • 以“剩余索取权”激励难以监督的合作者
    • 剩余索取者的收入不根据他们的投入来计算,而根据企业剩余的利润来计算。企业剩下多少他们拿多少, 他们越努力企业剩下的就越多,他们得到的就越多。所以不需要再有人监督他们的工作、他们到底卖力不卖力,他们自己监督自己。
    • 我们让这种人拿企业剩下的利润,让他们自己监督自己。所以在企业里面,这种工作业绩很难用固定的方法来衡量的人,让他们来当老板,让他们拿企业的剩余。

小结:

今天我们介绍了在企业当中谁当老板的第三个原则,那就是在企业当中那些提供容易被观察、容易被衡量、容易被计算的资源的一方,他们拿固定的工资。

而那些提供的资源不容易被观察、不容易被衡量、不容易被监督的人则拿企业剩下的利润——我们称之为“剩余索取者”, 用这样的办法就能巧妙的解决某些劳动力的绩效不容易被衡量、不容易被观察、不容易被计算的难题。

第121讲丨收入的高低和节奏由什么决定

  • 员工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
    • 一个人在一个企业里面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他在别处的机会越高,他在这个企业里面议价的能力就越高, 因为他随时可以选择离开。而如果一个人在别处的机会已经用尽了,在当前的企业里面,他的收入已经是在众多选择里面最高的了,那么他就没有什么议价能力可言了,他只能老老实实待在这个企业里面工作了。
  • 边际贡献决定团队成员的收入水平
  • 出租车司机收入和份子钱高低无关
  • 信息费用高低影响收入分配方式
  • 以投入与产出划分收入节奏
  • 工作品质鉴别难度决定收入节奏
  • 产权保护需要决定收入节奏

第122讲丨事与愿违之同工同酬法

  • 竞争之下同工不同酬现象趋于消失
  • 岗位相同不等于工作相同
  • 同工同酬法让弱者失去工作机会

小结:

今天我和你讨论了同工同酬法的问题。我要讲的是三句话:

  • 第一,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真的有老板对员工进行这样或者那样歧视的现象,但是由于竞争的存在, 迫于竞争的压力,老板会把歧视降到最低,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减弱甚至消失。
  • 第二,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我们还观察到长期存在男女不同酬的现象,那只能说明他们并不同工。因为我们在衡量一份工作品质的时候, 不能只看一个时间的刹那,我们还要看它不同的维度,比方说它持续的能力怎么样,它的稳定性怎么样等等。
  • 第三,哪怕是弱者也能够跟强者展开竞争,弱者跟强者竞争最强有力的武器,就是要一个合理的价格,而同工同酬法, 很可能剥夺了弱者手上这把最强有力的武器,结果是事与愿违,让这些弱者连工作的机会都失去了。

第123讲丨事与愿违之最低工资法

  • 最低工资法会导致失业
  • 最低工资法剥夺穷人自立自强的机会
  • 以最低工资法提高竞争对手成本

第124讲丨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

  • 不能以刹那收入衡量收入差距
  • 收入不平与收入不公是两回事

第125讲丨工人违约是否应该成为权利

今天我们所讲的要点是,工人在关键时刻做出敲竹杠的行为,对劳资合约关系是一种伤害,而雇主为了做出防范可以有不同的对策。 其中一种重要的对策就是“黄狗合约”,那就是在标准的劳动合同之上再加上一条“我不罢工”的条款,而只要法院能够认这种私人和私人之间自愿达成的条款, 那么工人临时敲竹杠的企图就会落空。

第126讲丨罢工的性质

今天我跟你分析了罢工的三个特征:

  • 第一是罢工的违约性质;
  • 第二是罢工的经济特征,那就是从局部看工会工人的工资可能得到了提高,但是从全局看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代价;
  • 第三是罢工事与愿违的特征,它表面上是能够使得工人增加收入,但从长期角度看它反而使得工人减少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第127讲丨工作权利遇到的障碍

  • 竞争者会利用法律来提高对手的成本
  • 竞争者可能设法提高对手的进入门槛
  • 提高执业门槛事与愿违

小结:

今天我给你总结了劳动力与劳动力之间的竞争,除了直接比拼服务质量以外,他们还会通过其他的手段, 尤其是提高竞争对手的竞争成本,提高竞争对手的准入门槛等等办法来进行竞争。

第128讲丨最富裕的穷人在今天

  • 穷人怎么办:寻求个人进步
  • 穷人怎么办:搭社会进步的顺风车

第32周问答 | 做难做的事情容易成功

  • 基尼系数不能反映社会贫富状况
  • 歧视无处不在,充分利用市场就能取得骄人业绩
  • 企业资源得不到保障,工人利益最终也会受损
  • 罢工越多工作越难找
  • 为工作设置障碍只会让穷人更穷

第129讲丨股份有限责任制的兴起

  •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特征之一:股份可转让
  •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特征之二:无限期经营
  •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特征之三:有限责任制
  •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伟大的发明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蓬勃发展,人们发现它至少有几个重大的优点:
    • 第一,它能带来巨额的资金,以前仅仅是国王才有钱,或者仅仅来自于几个大富豪,这样筹集到的资金是很少的。 当一种制度安排能够吸引大量的中产阶级投资,它能筹集到的资金是前所未有那么多的。
    • 第二,是不同的投资者共同承担投资,他们资金的来源是非常丰富的,有时候一个行业走下坡路, 但另外一个行业又处于上升的阶段,所以资金来源的抗风险性非常强,资金的供给非常稳固。
    • 第三,是公司的运作期间,比任何一位投资人所愿意承担投资的时间还长,公司就能够做非常远大的规划

第130讲丨刺破公司的面纱

  • 出租车管制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

小结:

虽然有限责任制是一种伟大的发明,但这个原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我们应该采取相反的原则,那就是“刺破公司面纱”的原则。 每当我们采用这种原则的时候,都是我们觉得个人而不是公司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的时候。

第131讲丨M&M定律:邀人入股还是问人借钱?

  • M&M 定律:公司价值与融资方式无关
  • 对M&M定律的挑战:税制影响出资人收益
  • 多方博弈催生股权与债权结合

第132讲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今天我给你讲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天然缺陷,那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问题。经营者不拥有或者拥有很少公司的股权, 而公司的所有者他们的股权是非常稀薄的,他们既没有积极性,也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来监管公司日常的运作。

第133讲丨股东文化和利益相关者文化

  • 我们上个模块讲了股份责任有限公司兴起的过程,也讲了这种公司形式几个巨大的优点。比方说它能够筹集到前所未有的资金, 资金的来源非常广泛,能够抗风险,它能够做非常持久的、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投资活动。
  •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指出了股份责任有限公司内部治理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经理大权在握,但并不真正拥有公司;股东虽然拥有公司,却没有积极性去照看公司日常的运作,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 在公司内部实施“民主”治理
  • 盛行于不同地区的两种治理文化
    • 一种叫做股东文化:经营班子只向股东的利益负责
    • 利益相关者文化:还要向利益相关者负责
      • 利益相关者多了,首先股东本身是利益相关者,员工是利益相关者,员工的家属也是利益相关者, 上游企业、下游企业、消费者、社区、社会,所有的人,里里外外,都是一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经理不仅要向股东负责,而且要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 美国奉行的基本上是股东文化,而在欧洲和日本奉行的主要是利益相关者文化。
  • “利益相关者文化”难以取信投资者
  • 经理担负“企业社会责任”等于违约

第134讲丨信托原则和商业判断原则

  • 信托原则:一仆不侍二主
    • 所谓的信托原则,它指的是那些经理、管理层,你们凡事都要替股东的利益着想, 人家委托你做什么你就要完成什么,你不能欺骗人家,不能违约。
    • 企业的经营者要时刻把自己想象为企业的所有者,要好像企业的所有者那样行事,那样注意事情的细节, 那样去掌握各种必要的信息,那样审慎地做出判断,那样去衡量各种做法的不同后果,给自己也就是企业的所有者带来的影响, 时刻把自己代入到企业所有者的身份、立场和利益来考虑问题、来做决策。这叫信托原则。
    • 如果企业经理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算是违反了企业的信托原则,有时候甚至会受到企业所有人的挑战, 甚至是起诉。所以信托原则或者信托责任,强调的是经理时刻要以投资人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 信托原则或者信托义务是专门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言的。
  • 商业判断原则:用人勿疑,疑人勿用
    • 那些企业的所有者请了专业团队来管理公司日常的运作。你既然请了人家来,你就要信人家,别给人家添不必要的障碍, 要大胆地让人家放手干。
    • 所以商业判断原则,实际上是给经理层一个安全网,让他们在不受压力的情况下发挥他们的所长,鼓励他们去冒险。 因为在商业社会里面,我们知道冒险不一定成功,一点险都不去冒的话就肯定不会成功。
    • 商业判断原则是针对股东而言的。
  • 股东文化下股东和经理之间关系更融洽
    • 一仆侍候着多个主人,结果是在那些奉行“利益相关者文化”的地方,那些由股东发起的、控告经理层违反了信托原则的案件,就更多、更常见。
  • 信息不对称程度决定公司融资与管理结构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的是两个概念,信托原则和商业判断原则。这两个原则分别是针对企业的经营者和企业的所有者提出来的。 我们也讲了跟利益相关者文化相比,在股东文化下,信托原则和商业判断原则能够更自然地被经营者和所有者执行, 他们之间产生的官司更少。而如果因为信托原则和商业判断原则产生了很多的官司,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企业的会议室转移到法庭去解决,那将会是一个更糟糕的结局。

第135讲丨清官难理家务事:环联公司案

  • 范高科案诉讼理由:经理违反信托原则
  • 范高科应诉理由:用人勿疑,疑人勿用
  • 清官难理家务事:法官判决争议及后续影响

第136讲丨恶意收购的重要功能

  • 强买强卖不是恶意收购
  • 乘人之危不是恶意收购
  • 出价太低不是恶意收购
    • 事实上在公司并购的过程中,大家比的就是谁看得更远、谁能够把未来看得更大。
  • 垄断程度上升不是恶意收购
  • 让公司闲置不是恶意收购
  • 限制决策时间不是恶意收购
  • 恶意收购的重要功能
    • 那究竟恶意收购指的是什么呢?我先来问你,一旦你发现竞争对手做错了事情,你会怎么做?
    • 有一种做法最实际,如果你发现竞争对手犯了错误,经营不善,也就是说他们公司的资源得不到最好的利用, 你就把它收购过来。记得科斯定律吗?把资源收购过来,是因为你确信,这些资源在你的手里面会产生更大的效益, 这是公司之间发生并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 恶意收购其实不是恶意的
    • 为什么叫恶意收购?买卖是在两家公司的股东之间进行的,买家和卖家都皆大欢喜,谁不高兴来着? 被收购的那家公司的高管不高兴了,他们被称之为利益相关者。
    • 但实际上公司之所以被收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经营不善。所以当公司被收购过去以后,他们的前途就不是那么光明了, 这时候真相就大白了,我们看到了整幅图景。我们要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从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困难的角度,来理解公司之间的并购
    • 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经营者经营不善也是一个很难识别的问题,这时候有一把利剑悬在这些经营者的头顶上, 那就是竞争对手也在看着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做得不好,竞争对手、别的股东他们会来收购。
    • 简单地说,公司之间的收购是解决一个老问题,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问题一个非常有力的、有效的办法。 只有这样来理解公司之间的并购才是合理的,公司之间的并购才有意义,恶意收购其实不是恶意的,是有效的、有用的。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恶意收购的实际功能,它是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但这里我们要说明,要解决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问题,到今天都没有确切的答案,这仍然是一门开放的学问。

第34周问答 | 法官的智慧是一种地区竞争力

  • 主张政府“助推”的时候一定要审慎
  • 法官的智慧是一种地区竞争力
    • 不同的州,他们的法庭有不同的判决传统,有的州是比较偏向经理的,有些州是比较偏向股东的。 所以当一个新公司注册的时候,公司的创始人就会有意识地去选择不同的州,也就是选择不同的法律传统。
    • 结果,州和州之间就产生了竞争,他们竞争的产品是一种无形的产品,那就是对公司事务的判决能力。
  • 企业并购不是单纯的大鱼吃小鱼
  • 利益相关者文化伤害股东利益
  • 企业家精神重要,还是金钱重要?
  • 法官不应越过雷池代替董事会思考

第137讲丨法律经济学的缘起

今天我给你讲了法律经济学这门交叉学科的缘起,讲了它的创始人戴瑞德的故事,讲了他如何用纯真的眼光、天真的发问来改变人们对反垄断法的传统看法。 这里面有一个解释,法律经济学的含义,它的含义不是法律再加一点经济学,它也不是经济法, 它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法律现象的一门学问。

第138讲丨反托拉斯法:是否有罪取决于如何解释

  • 《谢尔曼法》第一部分:合同联合或密谋限制贸易即非法
  • 《谢尔曼法》第二部分:垄断或企图垄断为重罪
  • 反垄断法执行重点不在于证据,而在于如何解释

小结:

今天我给你解释了美国最重要的反垄断法《谢尔曼法》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含义。根据这部宪法, 凡是限制竞争的,或者垄断和企图垄断的行为就是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应该受到制裁。但问题是怎么样才算限制竞争, 怎么样才算垄断和企图垄断,重点不在证据,而在于不断翻新的理论和视角。   

第139讲丨美国铝业公司案:做大就是错?

第140讲丨相关市场的判定无从定则

  • 相关市场划定没有统一标准

第35周问答 | 没有输赢的竞争毫无意义

  • 没有赢家的竞争毫无意义
  • 企业家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是造福人类

第141讲丨网络效应和路径依赖

  • 网络效应:用户越多,价值越大
  • 路径依赖:昨天的选择决定今天的行为

小结:

今天我给你介绍了网络效应和路径依赖的概念。我们还仔细分析了一个抽象的、关于具有网络效应的方案A和方案B, 产生路径依赖现象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暂时得出的结论是,市场会失败,政府应该对不恰当的路径依赖做出引导。

第142讲丨市场是有效的:键盘布局的神话

今天我给你解释了,为什么路径依赖的抽象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成立,我也给你讲了IT公司提前宣布自己产品的作用, 我还给你讲了键盘布局故事背后的真相。

第143讲丨自然垄断的难题:电话公司越多越好吗?

  • 自然垄断:有些企业规模注定要大
  • 动态竞争比静态诉讼更加有力

第144讲丨勾结定价如何可能

  • 勾结定价需要克服的障碍
    • 第一个障碍,你要把每一个可能的竞争者都包罗进来,这很不容易。
    • 第二个障碍,你必须让每一位被包罗进来的勾结者,都答应同一个价格。
  • 世界上只有一种勾结是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的,那就是背后有政府支持的勾结。
  • 约定价格不等于决定价格
    • 两家公司如果约好要提价的话,它们只不过是约定了一种定价策略而已,至于它们能不能够取得利润的最大化,不由它们定。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勾结定价所面临的种种障碍,自然的勾结定价总是趋于瓦解,只有通过行政力量支持的勾结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两家企业哪怕是在进行勾结定价,也不能确保它们获得的是最大的利润。

第36周问答 | 串通勾结和商业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 效率提升使企业规模变大
  • 网络效应促使企业做大
  • 市场中人能够推广长远有利的方案
  • 产业标准由企业制定更符合成本收益比
  • 自然垄断行业也可以做市场化改革
  • 串通勾结和商业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第145讲丨倾销策略:洛克菲勒的发家史

第146讲 | 倾销策略——詹尼斯诉松下倾销案

  • 竞争对手卷土重来的成本并不高
  • 反倾销罪其实是贸易保护的借口

小结:

今天我给你解释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当中,掠夺性定价或者说倾销的策略实际上很难实施。它是一种阴谋论,也是一种贸易保护的借口。

第147讲丨捆绑销售——IBM案

  • 强行搭配并不能扩充垄断地位
  • 捆绑销售是为了区别定价

小结:

今天我给你解释了捆绑销售的经济学分析。捆绑销售并不能够帮助卖家增加他的垄断收入;也不能帮助卖家把他的垄断地位, 从一种产品扩充到另外一种产品。

卖家进行捆绑销售有其他目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消费者进行区别对待,进行价格歧视。而这么做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是能够促进生产、促进交易、减少无谓的损失的。

第148讲丨捆绑销售——微软案

  • 微软:遭受质疑只因太强大
  • 操作系统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捆绑的历史
  • 微软案的三大争论焦点
    • 第一,微软有没有给竞争对手造成准入的障碍。
    • 第二,微软声称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捆绑,而是整合。
    • 第三,那就是微软的竞争,到底是友好竞争还是恶意竞争。
  • 微软在促进竞争,而不是破坏竞争
  • 微软在欧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划重点:

1、如果微软是明智的话,就不应该偏袒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因为无论是自己的应用软件好一点,还是别人的应用软件好一点, 只要有竞争,只要这个应用软件好卖,那么他们自己的操作系统就好卖。

2、这好比J.K.罗琳不需要坚持她自己的小说,一定要印在她自己做的纸张上面一样。谁的纸张便宜好用就用谁的, 因为J.K.罗琳的核心产品是她的故事情节。而微软的核心产品是他们的操作系统。

第37周问答丨好的就必然是少的

  •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值得敬佩
  • 美国政府控诉IBM: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
  • 产品捆绑与产品整合没有必然区分
  • 竞争有赢家,就会有输家
  • 应以市场准入为垄断的评判标准
  • 搭配免费产品与服务不是不正当竞争
  • 以暂时的竞争格局规范市场弊大于利

第149讲丨最低零售价限制(1/4)

  • 百年前的判决:最低零售价限制违法
  • 最低零售价限制是常见的商业行为
  • 百年后的平反:最低零售价限制无罪

第150讲丨最低零售价限制(2/4)

  • 售前服务直接影响产品销量
  • 最低零售价限制是促进竞争的行为

小结:

今天,我给你解释了最低零售价限制背后的经济学原因,最低零售价限制确实能够显著地,甚至完全地消灭它们之间的价格竞争。 但是竞争是无所不在的,减少了价格维度上面的竞争,零售商之间就会在价格以外的维度——也就是服务的维度展开竞争。

所以这种做法,会促进零售商之间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而这是厂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最低零售价限制, 在削弱了同一个品牌不同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的同时,增强了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简单地说,最低零售价限制这种做法,历史上早就有了,但是在1911年被美国最高法院判作违法。经历了49年, 也就是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后,经济学家终于给出了理由充分的解释。又再经历47年,差不多也是半个世纪, 美国最高法院才接受经济学家的建议,正式修正自己的错误,让最低零售价限制变得合法。

一个认识上的错误,要经历差不多100年才得到纠正。

第151讲丨最低零售价限制(3/4)

  • 分区销售的经济学意义
    • 最低零售价限制这种安排的核心理由。它的经济学理由就在于,它要通过限制价格的竞争,鼓励零售商在服务的维度上面展开竞争, 防止一些不提供服务的零售商,搭那些提供服务的零售商的顺风车。防止别人搭顺风车,这是核心问题。
    • 分区销售这种商业模式,背后的机制也是一样的。

小结:

今天,我给你系统地串讲了垂直销售限制之争的三场战役:

  • 第一场是关于销售区域划分的;
  • 第二场是关于最高零售价限制的;
  • 第三场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关于最低零售价限制的。

三场战役打下来,垂直销售限制算是在美国合法了。

第152讲丨最低零售价限制(4/4)

  • 如何拯救没落中的实体书店
    • 合理的做法,是网上书店亚马逊开自己的实体书店,线上线下都是一家,这时候就不会出现所谓正的外部性, 肥水就不会流到外人田了。哪怕读者在线下的实体店一本书都不买,都跑到线上去买,那销售收入也还是他们家的。
  • 网上服装为什么不再便宜
    • 只有当网上的价格和线下的价格保持一致的时候,才能够确保线下实体店有提供销售服务的积极性。
  • 汽车“平行进口”对消费者未必是好事
    • 今天大家都在讲“平行进口”,其实就是汽车的跨区域串货,汽车都可以平行进口以后,消费者在短期内, 当然能够购买到更便宜的汽车。但由于汽车的来源非常复杂,汽车品质的不确定性增强,保修服务的成本就会上升, 实施一段时间的串货销售以后,人们在购买汽车上面省下来的钱,很可能就会在维修汽车上重新花出去。
  • 贵州茅台最低零售价限制案
    • 罚款的消息出来以后,许多人拍手称赞,但你听过我们这几节课就能明白,最低零售价限制是有它积极意义的。 哪怕是要降价,也应该由茅台集团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每一家零售商擅自做出决定。
  • 中国《反垄断法》潜藏风险
    • 第十四条这样的禁令,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垂直销售限制在美国100多年的实践史。在这过去100多年里面, 人们对垂直销售限制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的《反垄断法》并没有充分地吸收当中的经验教训。
    • 有了第十四条,又有了第十五条以后,执法机关就有了一个巨大的酌情空间,这当中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这是我们在实施《反垄断法》的时候,需要非常注意的事情。

第38周问答 | 企业是一连串契约的组合

  • 企业之间的合约比企业的边界更重要
    • 企业之所以形成,是由于人们想要把一组资源凑合起来,以某种比较固定的形式互相协调、互相牵制。 这些能够把不同资源凑合起来的合约,积累到一定程度,当它具有某种比较固定形态的时候,就形成了企业、形成了公司。
    • 工商部门为了管理的方便,把这些具有比较固定形态的合约方式称之为企业、称之为公司,把它们注册为企业、注册为公司。但这只不过是为了方便而已。
  • 以最低零售价限制维持企业形象和市场定位
  • 以分区销售避免品牌营销的公地悲剧
  • 反垄断执法机构下移会带来更多混乱
  • 什么样的商品应该买行货
    • 如果一个产品基本不涉及售后服务,或者售后服务没有区别,那买水货也可以;而如果售后服务很重要、区域性很强,那就应该尽量买行货。

第153讲丨本身原则和理性原则

  • 本身原则:只要做了就违法
    • 所谓的本身原则就是在执法的过程中,不问原由,只要被告人做了某件事情,事实上做了,有证据表明他做了他就违法。
    • 法官不需要问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这么做对你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对社会的影响又是什么——这些一概不用讨论,只要你做了就是违法的。
  • 理性原则:是否违法要看具体条件
    • 而理性原则是跟本身原则相对的,当事人做了一件事情,他不见得一定是违法了,公诉人、陪审团员和法官得全面地衡量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 反垄断法执法早期盛行“本身原则”
  • 法律的条文是静态的,层出不穷的案件是动态的;法律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但层出不穷的案件,又会倒过来影响法律的改变。

第154讲丨让子弹飞一会儿——假阳性和假阴性

  • 假阳性错误(第一类错误):意思是你认错人了,把不具备你所指特征的对象当做是具备这种特征的对象了。
    • 你要捉一个坏人,你捉错了坏人,捉了一个好人,这时候你犯的是假阳性的错误。一个人头晕去看病, 医生说他患了高血压,实际上他并没有患高血压,只不过是工作太紧张而已,这时候医生犯的错误就是第一类错误、假阳性错误。
  • 假阴性错误(第二类错误):指的是放错坏人了,你把那些本来就具备你想要确定特征的对象,当做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对象而放过了。
    • 一个人明明患有高血压,去医院里面,医生却没有把它诊断出来,说他没病,这时候医生犯的就是假阴性错误。
  • 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具有此消彼涨的关系
  • 反垄断领域:放错坏人远不如抓错好人危害大
  • 让子弹飞一会:宁愿放错坏人也不要抓错好人
    • 对我们看不懂的那些商业行为,我们宁愿网开一面,哪怕是放错了,他也作恶不了多久,也比我们捉错一个好人, 打压了一种本来是有意义的商业行为要好很多。
    • 直截了当地说,反垄断法执行机构,每当在见到自己看不太懂的商业行为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审慎的态度, 与其犯假阳性错误,不如犯假阴性错误,在自己看不准的情况下让子弹多飞一会儿。这种管理哲学我认为是非常睿智的。
    • 做弹性管理,做园丁式的管理,做底线管理。新的业务模式产生了,先让它存活一段时间,看看问题在哪里, 看看商业机构本身是不是已经有能力解决问题,再来监管、再来立法。

小结:

今天我给你解释了普遍适用的一个统计学概念,第一类错误、假阳性的错误和第二类错误、假阴性错误的概念。 我们说任何人犯判断的错误,实际上指的是这两种不同的错误,这两种不同的错误发生的概率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之间有取舍的关系,有此消彼涨的关系。

而把这个概念运用到反垄断法的实践,以至对商业行为的监管,得出的结论就是政府应该尽量减少犯第一类错误的机会, 让行业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子弹飞一会儿。

第155讲丨反思反垄断法

  • 波斯纳:反垄断法惩罚成功者偏袒失败者
  • 科斯:我被反垄断法烦透了
  • 弗里德曼:反垄断机构造成的问题,比他解决的问题还多
  • 贝克:垄断企业很容易被市场超越,无需政府干预

划重点:

  • 1、一个成功的企业取代一些失败的企业,成功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市场上存活的企业数量不断减少。 看到这样局面的时候,反垄断法的执行者就应该袖手旁观,因为这本来就是竞争的结果。
  • 2、当价格上升的时候,法官就说这是垄断;当价格下降的时候,法官就说这是掠夺性定价或者说是倾销; 当价格不变的时候,法官又说这是一种价格勾结。法官到底想怎么样呢?

第156讲丨对反垄断法的四层认识

今天我给你总结了反垄断法的四层认识:

  • 第一层认识,是哈佛学派的认识。他们从静态的数学模型出发,特点是简单易懂,而且容易出成果,缺点是跟现实相去甚远。
  • 第二层认识是,芝加哥学派的认识。他们深入到过去没有深入到的细节当中去,包括企业内部的结构、产品的质量、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整个市场的商业结构等等, 从而对许多常见的商业模式做了新的解释。这个学派的工作,如果说它有缺点的话,那就是比较繁琐。
  • 第三层认识,是奥地利学派的认识。他们认为竞争本来就是开放的,竞争本来就是多元的,竞争模式的涌现本来就是不可预测的, 学者和官员都是后知后觉的,最好不要管那么多。
  • 第四层认识,是弗吉尼亚学派的看法,也就是公共选择学派的看法。他们换了个角度,要解释为什么错漏百出的反垄断法, 竟然在世界各地还那么受欢迎,原因是有很多人都从中得利了。

第三季度复盘丨经济制度如何理顺人际关系?

  • 建立信任就是减少意外
  • 主动付出容易取信于人,恰当补偿可以激发忠诚
  • 成本越低责任越大
  • 管理的核心就是防止资源被欺负
  • 强行调节工资会破坏企业活力
  • 不公平的合约可以纠正不公平的关系
  • 清晰的关系能使企业活力大增
  • 有效才能做大,而不是做大了就会有效
  • 技术进步史就是一部捆绑的历史
  • 垂直限制能够促进品牌之间的竞争
  • 倾销策略容易自毁长城
  • 反垄断法宁可错过,不可杀错

小结:

这就是我们第三季度的复盘,关键词是信任、合作和竞争。

背后的机理是人与人之间必须合作,但到处都是不靠谱的人、不靠谱的事。怎么样才能减少遇上这些人、这些事的机会, 办法就是合约的选择、制度的建立。

一份合约、一种制度好还是不好,评判的标准就在于它能不能确保每一个人都做到自己做事自己当、别人做事别人当, 越是能做到这一点,这个制度就越成功。

你看看你所在的单位、你所在的公司、你所在的机构,它的奖惩规则到底设计得合理不合理。有一个简单的办法, 就是你每天上班,觉得是在替别人打工还是在替自己打工。如果你觉得是前者,那这个制度还不够合理;如果你觉得是后者, 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分寸就已经相当到位了。

第39周问答 | 竞争从来都是无孔不入的

  • 法庭上的竞争从来都是无孔不入的
  • 监管者应以守住底线的方式监管市场
    • 很多时候,一刀切地禁止一种刚刚初露萌芽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后果,要比放任了这个新生事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要大得多。
    • 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反垄断法的执行者或者监管部门就应该尽量地克制自己,让子弹飞一会儿,以包容的方式、以守住底线的方式来监管市场。
  • 不同经济学派对反垄断法的不同看法
  • 本身合法原则可以给商人一种确定性
  • 让子弹多飞一会,避免假阳性错误
  • 反垄断法官应该专业化而不是通才化
    • 第一,执法者要专业化,而不是通才化。
    • 第二,集中化。反垄断法的案子最好不要下放给地方,越往上收,处理起来就越专业、越严肃。
    • 第三,要以动态的眼光看问题。有些垄断者暂时获取一点利益,随着竞争的发展,后浪推前浪,市场一定会推陈出新,执法者就不要斤斤计较。
    • 第四,要区分原告人究竟是消费者还是竞争对手。
  • 知识不一定为社会带来进步

第157讲丨小心思和大现象——宏观经济学为何难

  • 微观经济学:关注需求与供给
  • 宏观经济学:研究加总变量之间的关系
  • 困难之一:加总变量之间因果关系难确定
  • 困难之二:微观动机与宏观现象因果关系不显著
  • 困难之三:影响因素多而案例数据少
  • 困难之四:经济现象和政策措施之间存在时间滞后
  • 困难之五:政府很难把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身份分开

第158讲丨货币的起源

  • 第一,货币像语言一样,是一种自发秩序,货币最大的作用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
  • 第二,货币可以避免我们在交易的时候对双重偶然性的要求。
  • 第三,货币可以降低质量检验的成本。
  • 第四,货币增加了交易。而正因为这样,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社会都会采用这样那样的商品来作为货币。

第159讲丨商业银行创造货币

  • 劣币驱逐良币符合经济效率
    • 一个社会一旦确定了用某种商品来作为货币,这种商品在流通当中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质量较高的品种会被人们保存下来, 质量较低的会留在流通当中,质量不高的货币会把质量较高的货币驱赶出流通的领域。
    • 货币之所以有用,就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只要人们相信它有用,它就不需要用那么高质量的商品来充当。 也就是说劣币驱逐良币是对的,是符合经济效率的:“劣币就是有效率的货币。”
  •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它能够创造货币的倍数就越低。
  • 商业银行固有机制催生流动性风险
    • 如果市场上有这个传言,大家都去取钱的话,商业银行够不够钱给大家取?不够。所以只要所有的存户听到传言去挤兑的话, 商业银行一定倒闭。这并不是商业银行经营不善的问题,这是由于商业银行能够创造货币这种固有的机制所造成的。
    • 如果市场上有这个传言,大家都去取钱的话,商业银行够不够钱给大家取?不够。所以只要所有的存户听到传言去挤兑的话, 商业银行一定倒闭。这并不是商业银行经营不善的问题,这是由于商业银行能够创造货币这种固有的机制所造成的。
    • 这种商业银行无法满足所有存户提现要求的困难,我们称之为“流动性困难”。遇到这种困难,我们不能怪任何一家商业银行。 这时候我们需要商业银行背后有一个更强大的支撑,去尽量满足所有兑换的要求,平息人们的传言。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整个商业银行系统。
  • 什么样的银行困境值得挽救?
  • 一个商业银行遇到两类问题:
    • 一类是整个银行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如果出了事有了挤兑的传言,大家应该携手来帮助它,才能挽救整个银行系统的生存。
    • 但同时,它又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可能是自己经营不善可能要倒闭的困难,遇到这样的困难, 我们就应该让它受到市场的惩罚。否则如果经营商业银行是肯定不会倒闭的话,那就不会有人负责任地经营了。

小结:

我来给你总结一下,今天我们首先讲了劣币驱逐良币定律。我们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往往劣币, 也就是使用真实资源比较少的货币,本身就是有效率的货币。今天我们已经不用金银铜铁这些真正的资源来做货币了, 我们用纸币更省、更有效率,只要人们相信它有用它就有用。

今天我们还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

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有可能遇到两类困难:第一是流动性的困难,那是商业银行体系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类的困难是资不抵债的困难, 那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

对第一类困难我们应该出手相救;对第二类困难我们可能应该让它自生自灭。但是要区分到底是哪种困难, 在现实中并不容易。这是为什么学者和官员,经常就金融问题进行争论的原因之一。

第160讲丨中央银行的作用

  • 商业银行这种机制,整个体系就有自动创造货币的本领。如果不是由于准备金率的要求,商业银行把钱存进来再把钱贷出去, 这循环往复就能把有限的基础货币无限放大,凭空地增长账面上流通的货币。
  • 我们不能这么无限地增长,背后起控制作用的其中一种机构就是中央银行。
  • 货币是国家发行的负债证明书
  • 在一个社会里面,谁有权利发行货币,谁就能够享有一种很重要的特权,那就是无中生有地凭空占有一定社会资源的特权。
  • 货币是一种负债证明书。发行货币的人是对那些使用货币的人说,你用我们的货币,我保证你什么时候不想用这个货币了, 你到我这里能够兑换相应的自然资源,可能是金子、可能是银子,这是一张货币背后的本位支持。
  • 但现实生活中,货币总是在流通的过程当中,人们口袋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地存有货币,而永远不会拿它来兑换真实的货物。 这个数量整个社会加起来可不得了。换句话说,发行货币的人可是一本万利,他永远不需要用真实的财富来兑换他所做出的承诺。
  • 以国家实力维持货币信用
  • 印完以后能够花的钱,跟印钱所要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差价,就是财政部印钱的利润,叫铸币利差,也就是铸币税。
  • 联邦储备局除了通过批准财政部印钱来影响货币流通量以外,通常还有两个调整美元货币流通量的办法:
    • 第一叫公开市场操作。它在公开市场上面买卖美国的债券,从而向市场发放或者回收美元。它向公众购买美国的国债, 买的过程中就把钱交给了公众、交给了市场,于是就增加了美元在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如果它倒过来向公众出售美国国债, 那就是回收市场中流通的美元,从而起到紧缩美元流通量的作用。
    • 美国联邦储备局控制美元发行量的另外一个办法,是调整利率。利率不一样,人们借贷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这对市场流通的货币量也会有影响。
    • 当然,联邦储备局也可以修改法定准备金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倍数或者叫乘数,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少被采用。
  • 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

小结:

我来给你总结一下,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是这个国家发行的负债证明书;谁发行货币谁就能够凭空地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 经济学上称为铸币利差或者铸币税;各国的中央银行都有一个基本的任务,那就是控制和调整一个国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 同时还要充当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第40周问答丨比特币的局限

  • 比特币还远远不完美,能不能被人接受还是未知数
  • 经济学家预测未来:错的机会比对的机会大
  • 各国超发货币是一个比丑的过程
  •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背后支撑就是一个信念
  • 应对大银行倒闭,更应该防范于未然
  • 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金并非来自中央银行

第161讲丨通货膨胀的根源

  • 通货膨胀的定义:指物价的持续增长。这里面的物价指的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而是指一般的物价总的水平。
    • 第一,它指的是总的物价水平;
    • 第二,持续的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的增长。
  • 理解通货膨胀的基本视角——货币数量论
  • 对通胀成因的两派解释
    • 一派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年轻人急着要买房结婚,造成了通货膨胀;工会组织起来要求增加工资, 造成了通货膨胀;女士们喜欢买国外进口的名牌包包,进口数量和金额都大增,这也造成了通货膨胀; 庄稼的收成不好,大豆贵了、葱贵了也能造成通货膨胀。
    • 另外一派的经济学家,他们一成不变地认为通货膨胀的成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印多了,货币流通量太大了。
  • 应对通货膨胀的两种办法
    • 进口太多,如果是进口货物造成的,我们就得限制进口;如果是农产品的收成不好造成的,我们政府就应该对农产品进行补贴; 如果是年轻人买房买得多的,我们就得限购;如果是贪得无厌的房地产商故意把房屋的价格提高的,我们就得实施物价管制。
    • 另外一批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发多了,解决的方案也只有一个,很简单,就是少印钱,控制货币发行量。

第162讲丨通货膨胀的过程

  • 这种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面摊匀的现象,被称为“坎蒂隆效应”。
  • 通货膨胀让人做出错误决策
  • 通货膨胀具有转移社会财富的效果
    • 财富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人会受损;而财富主要以物的方式保存的人会相对得益。
  • 通货膨胀与商家涨价无关
  • 通货膨胀是一种无形的税收
    • 在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中,不仅在那些财富配置状态不同的人之间会发生财富的转移——比方说那些拿钱的人会亏了, 靠生存本领挣钱的人可能会赚了——在私人和政府之间,也会产生财富的转移。
    • 政府多印钞票,政府的购买力就会增加,而民众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这实际上是政府向民众征收的一种无形的税收。
    • 同时,通货膨胀也会使得纳税人因为被迫上档而增加交税。所谓的被迫上档,档次的档,说的是在很多国家里面都有增收累进税的制度, 就是收入越高交税的税率就越高。
    • 通货膨胀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上了一个档次,结果要承受的税率就更高,而实际上他们的财富状况并没有增加。 也就是说,在累进税制度下面,通货膨胀使纳税人多交了税。
    • 当然,政府也向那些持有债券的人征了税,因为政府将来向民众偿还债务的时候,这些还款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了的。

小结:

我们说在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很难判断,这究竟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 由于他们很难做出判断,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就会失误,而同时在通货膨胀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大量的财富转移。 不同资产配置的人之间会有财富转移,私人和政府之间也会发生财富转移。

第163讲丨通货膨胀与失业

  • 菲利普斯曲线:如果一个社会的货币工资率比较高,社会上工资高的时候,人们就愿意出来就业,失业率就比较低;而相反, 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人们就会更愿意停下来寻找就业的机会,就业水平就比较低,换句话说,失业率就比较高。
  • 菲利普斯曲线为何失灵:每当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新增货币的扩散是需要时间的,人们对通货膨胀来临的认识是需要时间的。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迷惑一些人,让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 一个社会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测的能力在提高,那么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率的努力,就会越来越失效,这一招就不灵了。
  • 以通胀对付失业可能出现滞涨
    • 如果政府反复地使用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的话,失业就减不下去了,到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滞胀——既存在通货膨胀,又存在经济停滞的现象。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所谓的替代关系,人们曾经相信它们之间是有替代关系的,到今天大家相信从长期而言是没有这种替代关系的。

第164讲丨通货膨胀与汇率

  • 汇率决定因素之一:国际资源供求关系
  • 汇率决定因素之二:货币发行量
    • 当其他情况不变的时候,如果一个国家不断地增发自己国家的货币,这种货币和其他外币的汇率就会下降,就会贬值。
  • 汇率决定因素之三:外汇管制
    • 汇率波动是一种风险,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来说,这种风险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他们往往希望避免这种失算的机会。
    • 从一个国家来说,一个国家的汇率如果保持稳定,这对国际贸易而言是有好处的。所以有时候一些国家的政府就会强令, 通过行政的手段,去控制他们国家货币汇率的变化,也就是说进行汇率管制。
  • 关于汇率的“不可能三角定律”
    •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有三个目标都是可取的,都是人们希望达到的:
    • 第一是资本的自由流动,本国的货币和外币之间可以自由地流动、自由地兑换。这是一件好事。
    • 第二件大家希望达到的好事,是汇率稳定。稳定的汇率对国际贸易而言特别有好处,政府希望达到一个稳定的汇率。
    • 第三件好事,是很多政府希望通过中央银行来调节本国货币的流通量。通过调节本国货币的流通量,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 有很多政府还相信通过制造通货膨胀能够抑制失业率,至少能够在短期内抑制失业率。也就是说货币自主政策, 中央银行能够自主地调节货币发行量。这是各国政府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
  • “不可能三角定律”说的是,在刚才说的这三件好事当中,任何政府只能占两件,不能三件好事都占了。 外汇自由流动、稳定的汇率和货币发行量的自主权,这三者任何政府只能任意选择两个,而不能三者兼有。
  • 香港的货币局制度:放弃发钞权
  • 大国不宜放弃发钞权
  • 有些国家选择了外汇自由流动,他们国家的汇率,就是在市场上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在波动的。
  • 而有些国家,他们要追求稳定的汇率,如果真要这么做,他们就不得不放弃外汇的自由流动这一个选项, 他们就只能对外汇进行这样或者那样的管制。比方说,你要换外汇一定要到指定的地方换,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汇率来换, 每天每人只能换多少等等。

第41周问答 | 通胀期间买房好不好?

  • 人类社会至今还没有制造出一种完美的货币工具,主要原因是货币同时受好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要在这些不同因素之间取得平衡, 现实当中并不容易拿捏。
  • 货币这种协调工具打磨得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应该是稳定的。
  •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物价稳定
  • 怎么才算物价稳定呢?
    • 经过长期的讨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货膨胀率应该比0稍微高出那么一点点,1%、2%,顶多3%,这样才是最合适的。 为什么不是0最合适呢?因为这当中往往会出现统计的误差,如果把通货膨胀的目标瞄准在0的话,一不小心就会弄出一个负的通货膨胀率, 也就是通货紧缩了。
    • 一旦出现通货紧缩,要在劳动市场上让人们下调工资,感情上就不容易接受。所以通货膨胀率还是宜高不宜低, 在0以上留那么一点空间,算是劳动力市场的润滑剂。
  • 央行独立性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
    • 一种货币的稳健会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
    • 1.经济因素的影响。新技术的冲击,战争与和平的冲击,贸易壁垒的建立和打破的冲击,甚至自然灾害的冲击, 都会对物价的一般水平造成影响。
    • 2.政治的因素。经济学家发现,一种货币的通货膨胀周期,经常跟这个国家的政治活动周期有相关性。 比如选举的年份,不同政党交替执政的年份,不同经济理念的政治家执政的时间,都跟通货膨胀发生的节奏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 央行应专心对付通胀,不宜兼顾太多职责
    • 一心不能二用,不要让中央银行同时兼顾就业问题。
    • 垂直的菲利普曲线的含义,意思是说,从长期而言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正因为这样, 我们就不应该通过制造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改变就业的情况,因为这么做除了短期的误导市场以外,没有任何的好处。
    • 目标多元化的中央银行,既要管通胀,又要管就业,又要对付经济周期,又要管扶贫安康。这种多任务的中央银行, 他们在对付通货膨胀的问题上,成绩就比较差。
  • 通货膨胀为何对经济发展不利
    • 在通货膨胀的效果平均地扩散到每个人身上以前,有些地方、有些行业、有些个人,对通胀的感受就比较深、比较快; 而其他的地方、其他的行业、其他人感受就比较浅、比较慢。这时候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就会误导人们的经济决策。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普遍地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的原因。
  • 避免通胀的最佳办法就是控制货币发行
  • 不应该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
  • 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只有合适的汇率才最好
    • 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其实是这个国家货币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这个国家以这种货币为标价的各种资源的价值。
    • 一个国家的汇率过高,人们就会抛售这种货币,换取其他的货币来持有;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的汇率过低, 那就会使得这个国家的资源标价过低,这个国家的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到国外,这相当于贱卖了这个国家的资源。 这也不合算,所以只有合适的汇率才是最好的。
    • 短期来说,一个国家汇率高的话,购买外国货的老百姓得益了;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过低的话, 向外国人出售自己制造的商品或者自己提供的服务的老百姓得益了;但全局来看,只有合适的汇率才是最好的。

第165讲丨对抗经济周期——货币政策

  • 整门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经济周期。
  • 调节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
    • 第一,要消除经济周期,实现生产、就业、财富的稳步增长,波动变化越小越好,未来的变化越稳定、越能够预测越好。
    • 第二,要实现低的或者平稳的通货膨胀率,最好是通货膨胀率为零,通货膨胀不是好事情。
    • 第三,要实现高的就业率,人人都有工作做,想要工作就能找到工作,所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都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不会被长期闲置,不会被浪费。
    • 第四,要实现生产力的高速增长、GDP的高速增长。
  • 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三个办法
    • 1)控制基础货币发行量
    • 2)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 3)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债券
  • 一个被误解的货币政策:央行调节贴现率
  • 联邦储备局只是市场利率变化的汇报者

第166讲丨对抗经济周期——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是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在总需求下降的时候,在人们没有信心、不愿意花钱的时候,政府主动地替人们花钱; 在雇主不愿意雇人的时候,政府成为最大的雇主,雇人来修建一些工程; 在私人不愿意投资一些项目的时候,政府主动地去投资一些项目。
  • 财政政策困难之一:时间滞后
  • 整个财政政策执行的过程当中,有几个重要的环节:
    • 当经济体出现了问题,这是一个时间点;
    • 当人们确认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持久的问题,而不是转瞬即逝的日常波动,这个判断本身就需要一段时间;
    • 确定了问题存在,提出解决方案需要一段时间;
    • 把这个解决方案拿到国会、拿到政府里面去通过,又需要一段时间;
    • 当这些对抗经济周期的政策真的付诸实施,那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 这些经济措施能够逐渐见效,它还得花一段时间;
    • 再对这些经济措施进行评估,那至少是两三年后的事了。
  • 到两三年以后回过头来看,当初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
  • 时间滞后的问题持续出现、普遍存在,这使得经济学家越来越相信,政府即使有本事调节经济,反经济周期而行, 它也不能对经济进行微调了,它只能进行大方向的调整,小的调节其实是做不到的。
  • 财政政策困难之二:政府支出排挤私人支出
    • 政府的支出和私人的支出总是互相排挤的。政府多花一点钱,私人就少一点钱可花。
    • 破窗理论说的是,一个顽童把别人家的玻璃窗给打碎了,这种破坏性的行为会引发一连串的生产行为:
    • 有人要造玻璃窗,造玻璃窗的人拿了工资以后就会去消费,就会去买面包、买牛奶,于是就会产生一个乘数效应, 也就是一个玻璃窗的钱诱发了、刺激了社会上相当于好几个玻璃窗价值的生产。这就是所谓的乘数理论
  • 财政政策困难之三:政府花钱效率低下
    •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讲过,花钱有四种模式
    • 第一种是花自己的钱替自己办事,那得小心翼翼,要什么才买什么;
    • 第二种是花自己的钱替别人办事,那只要花了,做到家了,就可以了。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 在医院门口买点香蕉和苹果,至于病人是不是真的喜欢吃香蕉和苹果,那不重要,心意到了就行;
    • 第三种花钱方式是花别人的钱替自己办事,那也会特别慷慨。
    • 第四种是花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这种花钱方式可能是最粗心大意的。
  • 财政政策困难之四:资金来源有限
  • 拉弗曲线的重要含义是,政府不断提高税率,收入可能会降低,而政府减税可能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益,他们最终收到的税收可能反而会更多。

第167讲丨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上)

  •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基本主张
    • 第一,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
    • 第二,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我们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
    • 第三,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得有人文背景。
  • 奥派看经济周期的特别之处
    • 第一,它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
      • 在货币蔓延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过程当中,货币像蜜,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引导的作用。 如果政府发行货币的数量和过程不得当的话,它对人们的行为就会有误导的作用。货币不是中性的。
    • 第二,奥地利学派认为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
      • 资本有它独特的使用方式。一种资本形成了,它就只能用在具体的用途上面,不能随时地转到其他用途上面去。
    • 第三,奥地利学派认为,社会机制是人们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事前计划的结果。
      • 自发秩序。新建的校园里面草地上的小路,设计师如果要做一个计划铺好一条路,人们未必会走那条路。 比较好的办法是先让子弹飞一会,让人们先走一会,人们走出来那条路,你再去铺石头、再去铺水泥。

第168讲丨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下)

  • 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
    • 政府通过大量发钞造成的一个影响,是产生了一个并不真实的利率下跌的过程,而利率下跌会诱发人们增加对未来的投资。
  • 奥派建议之一:回到金本位
    • 以黄金的数量为发钞的依据。(找一种世界上数量不变的东西作为发钞的依据,这样货币发行的总量也就不变了。)
    • 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于:
      • 第一,经济体在发展,用金子所衡量的货物和服务本身在变化,所以物价不可能稳定。
      • 第二,金子的数量本身也在变化,如果黄金是作为货币的本位,人们去发现、开采,甚至人工合成黄金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 奥派建议之二:实施自由发钞制度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周期发生过程的理解,那就是由于政府过度发钞,在短期内误导了人们对未来的决策, 从而产生了暂时的繁荣景象。但当政府停止过度发钞以后,泡沫就会破裂。

而为了抑制政府过度发钞,奥地利学派提出两个基本的解决办法:一个是金本位;一个是自由发钞制度。

第42周问答 | 提高利率无法抑制通胀

  • 政府是整个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无论在任何经济体里面,政府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所作所为对经济体的各种指标当然有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哪怕是它只顾着做自己做的事情,它都会影响经济。
  • 奥地利经济学派为什么被边缘化
    • 近几十年来,奥地利学派的发展有走向纯粹、走向极端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它在主流经济学当中被边缘化了。
  • 个人主观判断也可以被观察、衡量和计算
  • 供给不自由,价格也有意义
  • 专利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银行提高利率无法抑制通货膨胀
  • 税率太高肯定打击富人的工作积极性
  • 货币与财富不可能保持恒常不变的关系
  • 各国发行的货币每分每秒都在竞争

第169讲丨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 社会的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它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不是对等的,由于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以后, 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所以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和产出。这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 换句话说,要是价格调整是灵敏的话,世界本来应该是太平的,需求高一点、低一点也不会出现危机。
  • 凯恩斯学派基本主张:加大政府开支
  • “长远而言我们都将一命呜呼”
    • 这么做靠谱吗?把今天的责任推给将来的人,这国家长远怎么办?凯恩斯的经典回答是:“从长远而言, 我们都将一命呜呼。”他的意思是,管不了那么远的事了。

小结:

我给你总结一下凯恩斯主义是怎么看经济周期的。简单地说,凯恩斯学派是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姑且称之为动物精神, 人们的消费忽然减缓了。人们本来是应该通过价格来调整的,但价格的调整非常迟钝和缓慢,所以就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和产出。 要抵抗经济周期政府就应该有所作为,逆经济周期而行,在人们不愿意消费的时候替人们进行消费。钱从哪来?主要靠政府举债。

第170讲丨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

  • 货币学派见解之一: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超发
  • 货币学派见解之二:货币长期中性
  • 货币学派见解之三:制造通胀不能降低失业率
  • 货币学派见解之四:永久收入假说
    • 义者认为,人们拿了钱也不会消费,他们说:“你想想看,你一天消费多少钱不是根据你那一天的收入而定的,而是根据你对未来平均收入的预期而定的。”
  • 弗里德曼的主张:将货币增长比例写入宪法
  • 理性预期学派:政府越管经济波动越大
    • 而政府企图平息经济周期的措施,本身可能就会增加经济的波动,就像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面政府大喊一声“大家不要吵”,这句话本身可能就增加了噪音。

小结:

今天我给你介绍了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经济周期的基本看法。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增发钞票,而凯恩斯学派所提出的对付经济周期的措施是没用的, 是不会产生明显效果的。因为人们的消费不取决于瞬时的收入,而取决于他们的永久收入预期。

而更进一步的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跟政府存在一个博弈的行为,市场可以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预期, 从而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失效,政府越管,经济的波动可能会越大。

第171讲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 冲击无处不在,经济周期是很自然的事
  • 市场出现一定程度库存、积压是合理现象
  • 有些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 错误的商业决策也是经济衰退的成因
  • 应对冲击,人的反应有滞后性

不同的学派对经济周期产生的过程,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都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理论。这些不同的理论有时候是互补的, 有时候是针锋相对的:

  • 奥地利学派认为,那是乱印钞票造成的;
  • 凯恩斯学派认为,那是因为人们忽然不消费、总需求不足引起的;
  •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不仅是政府印钞过多而引起的,而且认为凯恩斯学派所提出的反经济周期措施是无效的;
  • 理性预期学派更进一步认为,政府对抗经济周期的行动本身可能就增加了经济的波动;
  • 而真实周期理论又再往前走一步,他们甚至认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连管都不应该去管。

第172讲丨聪明人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

  •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三大原因
    •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了,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还是有限的, 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对经济的统计数据才比较健全,人们的研究才比较有依据。
    • 第二,在于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
  •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 第一,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振动的来源是什么?
      • 有些学派认为是消费忽然不足,有些学派认为是政府印钞票过多,有些学派认为到处都是冲击,大自然给我们冲击, 科技文化给我们带来冲击,政府政策也会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冲击。
    • 第二,人究竟能不能够形成预测?
      • 有些学派认为人是聪明的,能够形成预测;有些学派认为人是短视的,总是能够被忽悠,不会形成对策。
    • 第三,价格能不能够灵活地进行调整?
      • 有些学派认为,价格调整存在着很大障碍,价格是刚性的、相对僵化的,存在着所谓的菜单成本;
      • 但另外一些学派却认为,价格的调整是非常灵活的,不存在所谓的菜单成本。他们举例说超市里面的商品成千上万种, 要调整它们的价格也就是一个键盘按键而已。
    • 第四,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够做出灵活的调整?
      • 当然也有认为可以的,有认为不行的,还有些学派认为虽然开始的时候难,将来会越来越容易的,也有些学派认为资本本来就是抑制性的, 一旦做出了投资,资本就很难转为其他的用途。
    • 第五,市场到底存不存在着均衡?
      • 比方说一个社会到底能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能够通过政府的干预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 但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失业是一个常态,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要把真实的失业率降到这个自然失业率以下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 第六,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
      •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经济周期都是短期的,政府只要稍做干预经济就能够恢复常态。这时候政府就可以停手了,自由市场就可以正常运作了。
      • 但有些学派却认为,经济周期一旦发生,它要调整的时间可长了。
      • 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长短,也就影响了这些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政策的态度。
    • 第七,是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采取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
      • 所谓相机的政策就是见机行事,有什么样的情况做什么样的对策;
      • 主张通过规则来处理问题的经济学家却认为,政府官员很难做到就事论事,相机对策反而会增加波动, 要用一成不变的制度来应付变化。比如货币主义学派就主张,把货币增长率写到宪法里面去,以不变应万变。
    • 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去?
      • 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会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不会,人们只会根据永久收入预期来决定他们的消费水平。
  •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
    • 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
    • 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则往往来自于需求方面。比如人在消费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非理性, 货币流通量变化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政府短期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等等。
    • 第三,在长期里,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 第四,在长期里,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是会造成通货膨胀的。
    • 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我们前面说过,要调节经济周期,你必须面对一系列的时间滞后。 从发现问题到提出方案,到具体实施,到这些具体措施能够奏效,存在着一连串的时间滞后,微调是不可能的。
    • 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对策的”这一点。结果大家就从过去的控制论角度,觉得这个社会是可以通过政府来控制的, 转化为博弈论的角度,觉得政府只不过是在众多玩家当中的一个。学者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控制这个社会,而是怎么协调的问题。

第43周问答 | 个人做决策要不要关注宏观经济大势

  • 沉睡与苏醒:货币流通速度并非一成不变
  • 单纯印钞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 利用微观场景判断宏观经济理论有效性
  • 政府花钱总不如私人花钱来得小心
  • 货币流通量不完全由政府决定
  • 面对失业,政府肯定不会无所作为
  • 宏观经济现象:远看近看又不同

第173讲丨公共选择学派

  • 公共选择学派:去掉浪漫的政治学
  • 公共选择学派的方法论,就是要把经济学研究人们在市场当中行为的方法,逻辑一致地用到人们在非盈利机构的活动上面去。 这种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有几点:
    • 第一,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观。
      • 任何决策都是由个人做出来的,集体不会做决策,根本就不存在集体意志这一说,有的只是在一个集体当中活生生的个人。
    • 第二,动机主导论。
      • 不论在什么样的组织内部,人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利益这一点不变。我们只要仔细地去分析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 处于什么样的制度约束下面,我们就能够分析他的行为,合理地解释他的行为。
    • 第三,人的偏好、主张、观念、思想具有外部性。
      • 在一个集体当中,人们所传播的思想不仅可以满足他自己的欲望和偏好,同时也会对别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公共选择学派关注这些个人言论和观点对社会整体造成的影响。

第174讲丨官僚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 “官僚机构”是个中性词
    • 第一,这个机构的雇主和雇员不从这个机构所获得的收入当中直接分配收入。
    • 第二,这种机构至少有一部分的营运资金不来自于他们的营运活动,钱是从别的地方划拨过来的。
    • 第三,每一个在官僚体制下面的人,他的绩效评估基本上是由他的上司决定的。
  • 官僚中人的追求:津贴、权力与声望
  • 为什么有野心的人最谦虚
    • 一个非常聪明又有野心的人,发现自己身处这样的一个官僚体制,他如果要升迁的话,他会怎么办? 他就会比别人显得格外谦逊。而那些本来就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反而会大大咧咧,有时候会沾沾自喜,这种人反而没有野心。
  • 什么样的人能在官僚体制中存活下来
    • 一种叫理想主义者,每当面临这种两难选择的时候,他总是把社会的目标放在第一位;
    • 另外一种人称之为现实主义者,每当遇到这种两难选择的时候,他总是把上司的意愿放在第一位。
    • 结果会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果,那就是只有那些服从上司意愿的人,才能在一次一次的筛选当中,在体制中存活下来。
  • 所以,不管你进入一个行业之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怀有什么样的愿望,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经过一次一次的洗礼以后, 能剩下来的就是想法、经验、态度都非常接近的人。

第175讲丨选举由中间派说了算

  • 市场与投票在公共选择中的区别
    • 在选票投票的情况下,公共选择的结果相当于中位数,由中位数决定。刚才在市场里面是平均数,这里是中位数,中间那个人的偏好。
  • 赢得中间投票人支持,就能获得选举成功
    • 这就是政治选举的经济学分析当中,非常重要的中位数投票原理,也就是说,你要获得最大多数的支持, 你就要去迎合那些中位数者的偏好。
  • 过去人们以为,政治家是为了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而参加竞选;现在人们明白,政治家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去刻意剪裁他们的远大理想, 只有讨好中间投票人,他们才能获得选举的成功。

第176讲丨阿罗不可能定律

  • 选举不一定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
  •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虽然开会是民主的,虽然大家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最后都是投票表决的, 但是那个会议召集人、那个主持会议的人,实际上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投票的结果,在他选择投票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暗中决定了。
  • 投钞票可对偏好轻重做出排序
    • 用选票投票和用钞票投票,它可能遇到一个根本的不同。那就是用钞票来投票,不仅能够反映出选民对不同选项之间的排列顺序, 还能够反映出他们对不同选项偏好的轻和重,因为不同的价格能够反映出量的不同。
    • 用选票投票,它只能反映出人们对不同选项之间偏好的顺序,而他们偏好之间的轻重却没办法显示出来了。这 是选票投票和钞票投票之间一个重要的区别。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律,它的含义是,在人们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 选举会出现议而不决、循环不已的情况,而要阻止这种情况,要么是由议程决定人决定会议的程序,要么把选票改成钞票。

第44周问答 | 应该用GDP考核地方官员吗?

  • 官僚体制在社会中不可或缺
    • 它们基本上不以金钱为导向,而这是有意义的,因为人类要追求的目标从来就不仅仅是金钱那么简单。 问题在于一个追求多目标的官僚体制,要进行绩效考核就变得格外困难,有时候我们看到官僚体制的效率比较低,原因也在这里。
    • 针对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大的图景来理解问题,仅仅看官僚体制的效率可能是比较低的, 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官僚体制又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解释,为什么官僚体制在当前所有存活的文明社会里面都是必然存在的。 当然,这也不否认它有巨大的改善效率的空间。
  • 为什么有些政客喜欢大打出手?
    • 在有些国家,参加选举的候选人力求折中,说话圆滑,左右逢源,滴水不漏,生怕得罪任何一位选举人; 而在有些民主体制当中,参加选举的候选人却喜欢剑走偏锋,咄咄逼人,有时候恶语相向,甚至还大打出手。
    • 在一个大的选区里面,如果只有一个当选的名额,那么所有的候选人就会往中间靠,只有这样他才能讨好大多数人,这时候他就会力求中庸。
    • 但如果在一个选区里面有多个获胜的名额,那么候选人的策略就不一定是往中间站了,而是哪儿有空位就在哪儿, 哪里人少就在哪儿,持哪种观点立场的候选人少,他自己就充当哪种观点和立场的候选人。这时候主动选择一些激进的策略,胜算可能反而比较大。
    •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媒体也是这样的,受众越广的媒体就会越注意折中,就会越追求温和,就会越积极地去找平衡; 小众媒体就会更强调自己的特色,也更容易走极端。不同的选举安排,不同的游戏规则,就会诱发不同的行为方式。
  • 投票反映意愿的有无,投钞票反映意愿的强弱
  • 政府官员为民办事得讲究妥协和折中
  • 大多数人的意愿是一个伪概念
  • 会议召集人凭借经验与权威影响议程

重要决策应该听多数人意见还是专家意见?

第177讲丨选票交易的经济学分析

  • 选票交易的结果可能更好更恰当
    • 专家选出来的更有效,其他人的投票只会为选举的结果增加噪音。
  • 只要专家权重更大,选举结果就更有效
    • 一个人生病了,要决定是否应该做手术,那到底是应该由所有关心他的亲戚朋友一人一票来投票决定呢? 还是应该让医生专家来做决定呢?当然应该由专家来做决定,这样的决策过程噪音最小。
    • 事实上,企业所做的绝大部分决策也都是由专家做出,而不是一人一票由所有的消费者做出的。苹果手机为什么要做成这样? 那是乔布斯一个人一意孤行的结果,不是事前把所有的方案问了所有的消费者,让消费者一人一票投票决定的结果。
    • 整个程序是乔布斯一意孤行,非要把手机做成这个样子。做成了以后消费者再用钞票做出选择,买还是不买,认还是不认。 让懂的人,而且是最懂的那个人来做决策,而不是让其他人来增加噪音。
  • 政治术语:猪肉桶,它指的是议员跑到中央为地方争取建设费用。滚木桶,指的是议员们互相投赞成票,以便使得法案得到通过的做法。
  • 选票交易可能让选举结果变得非常低效
    • 这种允许选票交易的游戏规则一旦定下来,这就好像吃圆桌菜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点自己喜欢吃的菜一样,整桌菜的预算就再也按不住了。
    • 说到底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
      • 一种是每个人的双手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面过日子;
      • 另外一种是每个人的手都放在别人的口袋里面过日子。这
      • 两种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公共支出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选票交易也有可能使得选举结果变得非常低效。

小结:

我给你总结一下,今天我给你讲了选票交易,我们说选票交易有时候能够使得选举结果更有效,有时候又使得选举结果变得低效。 这两种看上去截然不同的结果,共同点在于只要进行选票交易,那么选举的结果就会从选举人的中位数偏好向平均数偏好偏移。

在没有选票交易的时候,选举人的中位数说了算;在有选票交易的情况下,选举人的平均数说了算。 所以选票交易最后的结果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取决于选票交易之后,选举人偏好的平均值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第178讲丨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上)

  • 理由之一:人是无知的
    • 选民无知是在民主制度下面,会不断产生不良经济政策的原因,这是一种解释。
  • 理由之二:选举机制天然容易被利益团体操纵

第179讲丨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中)

  • 人的无知造成不良经济政策
  • 民主机器有问题,会造成不良经济政策
  • 市场机制能帮助人们做出明智选择
  • 声誉对政党至关重要
  • 政治竞赛至少和市场竞争一样有力
  • 民主制不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

小结:

今天我把人们在政治领域做选择的过程,跟人们在经济领域、在市场领域做选择的过程作了一个比较。 根据经济学家唐纳德·威特曼的意见,在这两个不同的场景里面,人们都通过本质上非常接近的制度安排,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占有比较少的有用信息的情况下,做出了有效的选择。

第180讲丨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下)

  • 普罗大众的经济学认识有系统性偏差
  • 普通人对经济学问题的四大偏见
    • 第一,排外偏见。大多数人都认为,很多经济问题是由于外人造成的,要么是一个城市里面的外来人口, 要么是一个国家以外的其他人。他们跟经济学家相比,往往不能理解外人对本地人、本国人的福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老百姓当中普遍存在的排外偏见,解释了大量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挥之不去的现象。
    • 第二,职位偏见。人们普遍觉得工作岗位像桌子、像椅子一样,看得见、摸得着,也会流失到海外去被外国人占有的一种实际物品, 他们不明白,工作是一种创造更高价值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普遍欢迎那些创造就业机会、把就业机会留在本地的经济政策。
    • 第三,反市场偏见。人们对供求的关系、对价格的作用理解往往不够深。这造成了很多人虽然口头上会说, 赞成用价格进行调整,但每次遇到具体的问题,他们都往往会反其道而行,欢迎那些价格管制的政策。
    • 第四,悲观偏见。人们总是记得失业的感受或者非常担心失业,他们对现状往往不满,对未来往往担忧, 而对过去又往往只留下美好的记忆。结果是总觉得今天不如昨天,明天可能会更糟。
  • 政治选择与市场选择的根本区别
    • 卡普兰教授指出,人们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要考虑两个候选方案给自己带来的实际收入和面子上的收入。
  • 人们在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变得理性,在不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己的无知,就会放纵自己的感情, 就会放纵自己的偏见,支持那些无效的经济政策,让自己错误的观念、不负责任的观念对别人造成影响,产生巨大的外部负作用。

第45周问答 | 每个人都会在内心之中做选票交易

  • 投票的作用:集思广益和信服大众
  • 中位数投票者决定投票结
  • 阿罗不可能定律
    • 人们有多种偏好的情况下,投票的结果会产生循环,这就是所谓的“阿罗不可能定律”。而一旦产生循环, 投票的议程、会议召集人的偏好,就对选举的结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投钞票让平均偏好决定投票结果
  • 每个人都会在内心之中做选票交易
    • 每一位选民在内心,在不同的决策主张之间所做的权衡、所做的取舍,也就是所做的交易。
  • 人们的言论和观点也有外部性
  • 民主制下为什么一再出现不良经济政策
    • 在投票机制下面,人们不需要对自己的决策支付成本,而他们对经济问题的看法是有系统偏差的。 这两个因素加起来,就使得投票机制下面会一再产生不良的经济政策,这是经济学家卡普兰对这个问题非常有启发性的回答。
  • 无论是否合法,选票交易始终存在
  • 追求公平的心理让人积极投票
  • 投钞票可看边际效果,投选票往往成为糊涂账
  • 人们在讨论公共问题的时候,为什么特别慷慨大方

第181讲丨赤字中的民主

  • 政府是经济体中的重要参与者
  • 民主国家大幅增长的财政支出
  • 布坎南与瓦格纳对民主与赤字的大胆预言
    • 政府也是一个集体,它不可能做出决策,不可能采取行动,不可能对问题进行评估,真正做评估、做决策、做行动的是个人。而这些个人, 要面对不同选择的时候,就必须采取那些能够让他们生存下来、存活得更好的策略。
    • 那么在民主制度下,政客怎么样才能够生存下来、生存得更好呢?怎么才能够在一次一次的选举当中获胜当选呢?
    • 这两位作者分析,政府官员或者政客总有“欺软怕硬”的特征。
  • 经济学家对失业与经济周期的解释
    • 他们也可能会说经济体本身就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失业率,那叫自然失业率。人们花得起时间、花得起钱去寻找更好的工作, 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没有人是一见到工作就做的。
    • 人们要追求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要追求有价值的工作,否则我们把推土机都给拆了,给每个人分一个勺子,那每个人都会有工作,我们不会这么干。
    • 更有一些经济学家会说,经济周期之所以发生,失业率之所以暂时上升,那是因为过去的经济政策可能出了问题,让人们做了错误的决策。
    • 人们现在发现泡沫了,重新调整劳动力分配的结构,这是对过去所犯错误的纠正,这时候的失业是正常的。 硬要用刺激政策来消灭当前的失业,反而会阻止人们纠正过去所犯错误的过程。
  • 民主下的政客:为讨好选民而增大赤字

小结:

今天我给你讲了民主制度和政府赤字之间的关系。过去100多年来,民主国家的政府赤字都有大幅增长的趋势, 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主制度。政客为了赢得选举,往往要采用避重就轻的办法讨好选民,把好处留到今天, 把负担推到明天。民主伴随着赤字,这很可能是制度决定的。游戏规则当初这么定下来的时候,结局也已经定下来了。

第182讲丨关于收入再分配的戴维德定律

  • 戴维德定律: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并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
    • 中间的人得益了,而付出代价的往往是这个社会里面最穷的人和最有钱的人。
    • 这当中重要的原因,是一个社会最穷的人,他们的知识、他们的时间、他们的精力和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往往是很弱的,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替自己说话。
    • 而社会当中最有钱的人,他们不屑于替自己说话,他们不在乎多交那么一点税收。而社会处于中等收入的阶层, 他们有很大的积极性,他们有动机、有能力通过选举为自己说话,为自己办事。
  • 关于戴维德定律的常见案例
    • 比方说,政府资助教育谁能得益?大学——特别是那些好的大学,拿到大笔的政府资助,向成绩好但家境比较贫穷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甚至免费教育,谁能得益呢?是那些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孩子能够得益,最穷的孩子他们根本得不到相应的教育, 他们大多数人无论怎么考都考不上那些好的大学。
    • 而那些极其富裕家庭的子弟,他们的选择更宽广,不一定要跟大多数人争夺公共教育资源。结果政府对教育的资助, 往往帮助了那些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而不是最需要帮助的赤贫家庭的孩子。
  • 公共医疗服务
    • 医疗服务也是接近的,政府对那些好医院进行的资助,谁能够享受这些医院的服务呢?是那些住在大城市, 离这些好医院挺近的人,离好的医院接近的地段,房价本身就已经比较高了。谁享受得最多呢? 往往是那些交税的比例比较少,但又接近这些医院的中等收入阶层。
  • 社会保险与养老金
  • 免费高速公路
  • 廉租房与廉价房
  • 弗里德曼的负所得税建议
    • 用实物来补贴穷人,穷人只能得到那些实物本身,但如果使用金钱来补贴的话,那么穷人就会有更大的选择自由。 更大的选择自由,也就意味着他们福利提高的空间更大。而与此同时,用金钱来补贴也能够使得市场机制本身不受到干预,饼能够做得最大。
    • “负所得税”补贴穷人的办法:取消所有的实物补贴,包括今天所讲的通过民主投票所形成的各种具体领域、具体服务的补贴, 而改为向穷人发放统一的、唯一的负所得税。
    • 负所得税的概念就是,你的收入减去一个常数乘以一个税率。如果你的收入高于这个常数,那减出来的这个差额是一个正数, 正数乘上税率那就是正的税收,那就是你要向政府交纳的税收。
    • 但如果你的收入比这个常数要低,那减出来的就是一个负数,这个负数乘以一个税率那就是一个负的税收。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政府应该向你发放的补贴。
    • 实施负所得税制度的好处是什么呢?它能使得穷人能够得到一定的资助,但是它并不改变社会当中穷人和富人、收入高的人和收入低的人之间的排列顺序。 保持这个排列顺序的好处,就在于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你多努力一点你的总收入总会多一点,而不至于打击人们积极向上的努力。

第183讲丨陪审团能否带来真相和公正

  • 案件审理两大类:抗辩制与纠问制
    • 总的来说,世界上在法庭上进行案件的审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叫抗辩制,那就是通过正方和反方的辩论来厘清事实; 另外一种办法叫纠问制,那就是由专家型的法官,通过不断地追问来寻求事实的真相。
  • 陪审团制度无助于追求事实真相
  • 抗辩制度让人花钱搅浑水,对追求真相起反作用

第184讲丨解构公共选择过程

  • 人们选择的理由往往由立场决定
  • 管制的结果会和管制的愿望发生偏差
  • 时间越长远,结果与愿望的偏差越大
  • 选民偏好决定候选人的竞选政纲
  • 永远要仔细分辨什么叫大多数人的意愿
  •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存在逻辑悖论

第46周问答 | 公正是不是商品?

  • 财富再分配的受益人为什么是中等收入的人
  • 实施陪审团制度主要是为了服众
    • 因为追求真相的代价往往高不可攀,付不起这个代价,人们就追求比较廉价的替代品。
  • 纠问制审案不一定让法官更腐败
  • 西方政府要减少财政赤字难之又难
  • 帮助穷人:建立脱贫思维比发钱发物更有效
  • 纠问制更有效,法官应该做专业化分工
  • 依据表面观察做决策容易事与愿违

第185讲丨人的理想都是相近的

  • 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 人类发展不可能脱离物质条件的制约
  • 衡量国家发展最简洁有力的指标:GDP与GNP
  • GDP与GNP指标局限之一:忽略非市场形式的生产
  • GDP与GNP指标局限之二:忽视非法的生产和地下经济
  • GDP与GNP指标局限之三:忽视结构、质量和代价等属性
  • GDP与GNP指标局限之四:产品未必反映个人真实估值
  • 金钱是否使人幸福,不能只看片面因素
  • 金钱不一定使人幸福,却可以使人减少痛苦

第186讲丨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

  • 经济自由指数:寻找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 自由经济指数有十个维度:
    • 商业自由,兴办企业的难度;
    • 贸易自由,看国际贸易壁垒的高低;
    • 货币自由,看一个国家价格管制的程度;
    • 政府规模和支出,看政府的规模在GDP当中的占比,相当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比例;
    • 财政自由的程度,也就是纳税人缴税的负担;
    • 产权保护,个人积累起来的财富有没有受到政府严格的保护;
    • 金融自由程度,看金融机构免受政府干预的程度;
    • 投资自由程度,看国内和国际之间资产转移的自由度;
    • 贪污程度,看个人的财富和投资受到强权侵蚀的程度;
    • 劳动自由程度,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对劳动者自愿缔结劳动合同的自由度的保护。
  • 排名前20%的国家和地区,比紧接着的20%国家的人均收入高两倍,而且这个排名跟其他关于幸福指数的排名高度相关, 跟经济表现的排名高度相关。
  • 没有商业自由的国家很难走向富强之路
  • 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 贪污腐化和价格管制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 在价格管制之下就会有贪污腐化,价格管制会对经济造成伤害,但贪污腐化却往往能够缓解价格管制带来的损耗。 也就是说,价格管制和贪污腐化之间带来的副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相抵消的。
  • 不能忽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政府从来都是经济体当中举足轻重的一员,他做错一点事情可以对经济带来很大的伤害, 但是他做对一点事情也能对经济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187讲丨效率就是最大的公平

  • 对无知之幕批评之一: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
  • 对无知之幕批评之二:有没有知识本身很重要
  • 对无知之幕批评之三:人的积极性对财富增长至关重要
  • 对无知之幕批评之四:真的平均分配也做不到公平
  • 伊斯特林悖论:人的幸福来自相对财富
  • 伊斯特林悖论跟人的愿望相违背

第188讲丨脱贫致富之路知易行难

  • 让穷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
  • 制度设计上的一点差别,就能产生很不同的结果
  • 一个国家到底是贫穷还是富裕,经济制度只不过是众多原因当中的一项,此外还有地理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人群基因的因素、自然条件的因素等等。

第47周问答 | 国富民强也需要很好的运气

  • 做饭的问题很简单,要么是提高自己的厨艺,要么是降低自己的品位,这两种办法都能维持你的幸福感。
  • 探索人类脱贫致富之路的不同方式
    • 有一派学者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物质的极大丰富,才是人们走向幸福的必由之路;
      • 只要社会的饼做得足够大,那么哪怕社会当中最穷的人也能够获益,也能够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提高幸福的程度;
    • 另外一派学者却认为,物资的增长是没有止境的,人们的幸福只取决于他们的感受,他们觉得快乐就快乐了, 知足常乐。通过政府的财富再分配、收入再分配,让社会中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平均水平上, 而不管绝对水平是高是低,大多数人就会感到幸福了。
      • 愿意牺牲饼的增长,而换取分饼的平均。
  • 十种事与愿违的经济政策
    • 1)最低工资制度。设定最低工资,反而会保护了那些本来就有工作的人,而伤害了那些收入本来就比较低的人。 他们的处境会从低薪水变成零薪水,他们连工作都找不到了。
    • 2)同工同酬制度。它表面上是能够保护那些弱势群体的,但实际上,它却鼓励了雇主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歧视。
    • 3)罢工制度。罢工看上去是工人争取福利的一个好办法,但它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违约。 长远而言资本家就会把工厂迁到别的地方去,或者进一步加快用机器代替劳动力的过程,结果是进一步减少了工人就业的机会。
    • 4)各种行业的准入限制。这些准入限制短期来看保护了就业者的福利,但从长期来看,从更大范围来看, 却剥夺了潜在的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 5)各种各样让人们产生依赖感的福利制度。在过去,政府不提供福利的时候,年轻的女人总要嫁了人以后, 组织了家庭以后才生小孩;而在政府提供了大量福利以后,女性再生小孩有政府出来照顾了,男人变成可有可无的了, 这种福利制度无形中导致了单亲家庭数量的上升。
    • 6)各种过分的政治平权政策。我们前面的课程解释过,人们本来不应该花过分的精力去争取克服那些自己难以克服的个人特征的。 忽略了这一点,就使得美国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族群的人,他们的政治权利很高,但经济地位却很低。
    • 7)贸易保护政策。封闭的生产和流通放弃了比较优势、分工合作带来的好处,从长远来说一定会使这个地区走向贫困。
    • 8)一些把人绑在贫困地区的政策。不让人流动,不让人寻找新的机会,很有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政策。
    • 9)把人绑在单一的教育体制的政策。政府提供全面的免费教育,看上去是好事,但长远而言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就难免变得僵化,缺乏竞争、缺乏活力。
    • 10)民主投票导致不良经济政策。我们在讨论公共选择理论的时候介绍过,在民主投票制度下面, 那些不负责任的、放纵的言论也会产生外部性,导致不良的经济政策。这些不良的经济政策也会阻碍一个社会脱贫致富的进程。
  • 国家富强的原因与结果常常难以区分
  • 让穷人搬迁到富裕地区更容易脱贫致富
  • 钱不用很多,能照顾家庭生活惬意即可
  • 国家走向繁荣也需要很好的运气

第189讲丨米尔顿·弗里德曼

Cover

第190讲丨阿曼·阿尔钦

Cover

第191讲丨罗纳德·科斯

Cover

第192讲丨亨利·曼尼

Cover

第193讲丨约翰·凯恩斯

Cover

第194讲丨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Cover

第195讲丨加里·贝克尔

  • 不能以人的偏好不同来解释世界
  • 人们犯罪与否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 家庭生育:经济力量已经超越宗教的影响
  • 不停追求知识,才是财富增长的可靠保障

Cover

第196讲丨哈罗德·德姆塞茨

  • 市场集中度与企业盈利能力无关
    • 现实生活中,合理的因果关系是,企业因为有效率才做大,而不是因为做大了就能够赚钱。否则的话, 任何企业之间只要不断地兼并,就能够旱涝保收,财源滚滚了。
  • 认清道德习俗在产权界定中的作用
    • 那么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道德习俗、责任原则,就起到很重要的资源和产权的初始分配的作用。默认的产权或者责任的界定都是必要的。 这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传统的原因。
  • 提出污染权买卖建议
  • 解释产权的兴起
    • 而现代产权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长途交易。人与人之间交易的范围,由于交通成本的下降, 一下子扩大了许多。人们要跟大量的陌生人进行合作,产权的界定就得变得非常清楚、明晰和一致了。

Cover

加餐丨值得你收藏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01

  • 慈善
    • 市场给爱心接力:解释: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 成本
    •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选项是选项的成本,选项与选项互为成本。
    • 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你的成本其实是由全社会决定的,所以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支出。
    •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沉没成本作为一种历史成本,对当下的决策而言,其实是没有指导意义的。
    • 供需关系决定商品原材料的成本:最终消费品的供需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影响原材料的成本。
  • 歧视
    • 歧视不可避免:稀缺必然面临选择,选择必然导致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就是歧视,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 而是应该问如何歧视才好。
    •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歧视者其实也限制了自己的选择范围,所以凡歧视必然要付出代价;歧视所付的代价越高, 人们就越会努力去减少不必要的歧视。
  • 效率
    • 有效率的才是公平的:人类社会的公平观来自于对社会整体效率的考量,只要社会效率的计算发生长远而显著的变化, 社会的公平观念就会随之变化。
  • 稀缺
    • 稀缺是基本事实:经济学最基础的那块石头,不是理性人假设,也不是人性自私的假设,而是稀缺这个基本的事实。
  • 盈利
    • 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是意外:一旦出现盈利或亏损,我们就会重新评估资源,使得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 在新的评估上进行计算,结果是在下一回合盈利和亏损都会消失。
    • 租是对资产的付费:只要能够带来收入的就叫资产,而对资产的付费就叫租。
    • 寻租产生无谓损失:指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得到好处,而社会总的资源会发生耗散的行为。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02——好东西运到远方去

  • 边际
    • 理性的决策,永远要盯住边际值,而不是总值或均值:理性的决策,永远要盯住边际值,而不是总值或均值
    • 边际平衡带来效益最大化: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当这两者相等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总效用是最高的。
  • 成本
    • 超过一个人的社会就必然存在交易费用: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交易费用,比如给人记工分、给人做公证、给人打官司, 所有这些活动产生的费用,就称之为交易费用。
    • 谁的成本低,谁就承担责任:在会产生相互伤害的事件中,谁避免伤害的成本最低,谁就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 这样分摊,整个社会为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就会达到最小。
  • 科斯定律
    • 讲数不讲理,寻求合作解:既然使用权的确定,视不同用途的价值而定,那关于权利争用的问题, 就应该以“提高共同的产出,合理分配收益”原则,也就是说,要寻求合作解,不要讲理要讲数。
    • 谁用得好就归谁::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谁属,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
  • 弹性
    • 需求弹性:需求对价格的弹性是一个百分比除以百分比的常数。
    • 时间越充裕,对策越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弹性会变得越来越高,替代品越来越多,对策也越来越多。
    • 法律无效定律:税负通常是由供需双方共同承担,各自承担多少,取决于他们之间的相对弹性,和法律规定无关。
  • 需求
    • 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无论何时何地,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 需求者可以变为供应者:价格上升,需求者可变供给者,需求和供给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
    • 偏好差异产生交易剩余:消费者的个人估值和他们实际上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值就是“交易剩余”。而“交易剩余”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创造的。
    • 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的时候,这笔附加费越高,高品质产品的相对价格就变得越便宜。
  • 主观性
    • 个人估值是主观的:价值都是由个人评估的、主观的。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03——知识的使用永远是分散的

  • 不平等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真实的人性: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在患的不是不均,而是寡,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东西还不够多。
  • 成本
    • 凡竞争必有成本:一旦把竞争规则确定下来,人们就会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就会消耗真实的资源、时间、金钱、注意力。
  • 福利
    • 给穷人钱比给穷人食物更有帮助:如果你给穷人一瓶牛奶,他就只能得到一瓶牛奶,如果你给穷人钱,他就可以选择鸡蛋、蔬菜、肉类或者其他。
  • 公共选择
    • 经济改革:果断与沉稳的拿捏不容易::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改革就会遇到危险。
  • 激励
    • 如何分饼决定饼的大小:如果富人不能优先享受,人们就不会对价格作反应。
  • 竞争
    • 暴力是一种竞争规则:暴力依然是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竞争规则。
  • 价格
    • 价格就是用来筛选需求的: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价格永远起调节的作用。
    • 价格无处不在:供给不自由,价格依然有意义。
    • 短缺和过剩都是价格受到操纵的结果:抑制价格导致短缺,拔高价格导致过剩。
    • 价格管制必然导致资源耗散:每当价格受到人为的干预、过高或过低的时候,会出现价格以外的竞争。
    • 垄断商品不是反对市场定价的理由:一件商品,不论它是由垄断还是竞争企业提供的,它的定价都应该是市场价,否则就会出现短缺和过剩的现象。
  • 知识
    •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要靠价格机制来协调:各种具体信息的处理永远是分布式、非集中地进行的。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04——权利来自于教训

  • 产权
    • 产权保护物理属性而非经济价值:如果你在我家茶馆对面开一家咖啡馆,你把我们家的客人都吸引过去了, 我们家茶馆的经济价值一落千丈,但是我们家茶馆的经济价值也不受到保护。
    • 技术进步改变产权保护方式:在美国西部,人们最早用人肉墙——也就是牛仔——保护产权,钢铁价格下降后,人们用铁丝网保护产权。
    • 转让权是产权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从产权的角度看,你是不是真正拥有某件物品,最有效的试金石就是看你有没有本事把它给卖出去。
  • 规模经济
    • 人口集聚提高大城市的经济效率:人口集聚,各种人聚在一起,那么这个城市提供的功能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 竞争
    • 价高者得是最有效的竞争方式:当每个人都努力去赚钱的时候,他们需要向别人提供愿意付费的服务, 这时候因为竞争而产生的无谓损失就会降到最低。
  • 免费午餐
    • 廉价保障房不可能是免费午餐::只有让私人拥有房屋,而不是租用公租房,这些房屋的流动性才会高, 人们因此会积极上进,扩大不同家庭上升的渠道。
  • 权利
    • 权利是文明的产物: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 权利来自于人类的惨痛教训:每当我们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和巨大的错误以后,我们想要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就建立起对权利的约定和安排。
    • 经济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经济权利对我们的生活、言论自由、思想自由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经济权利,我们很多权利就会丧失。
    • “天赋人权”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权利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约束条件的变化,随着相关利益者博弈的力量的变化而衍生出来的,而非天赋。
    • 刑事犯罪分子有两宗罪:刑事犯罪分子不仅伤害了别人,还改变了规则,因为受害人已经受害了,无法再以财产原则主张和保护权利, 导致财产原则和责任原则失调。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05——你的议价力取决于你在别处的机会

  • 不可交易性
    • 为避免社会麻烦而禁止交易:政府可能会认为,买卖会引起社会很大的麻烦,一旦让人进行买卖, 再来收拾买卖之后产生的各种矛盾,成本太大了,所以一开始就禁止这个买卖。
  • 边际收益
    • 边际效益递减定律在世界上普遍适用:不管前面上升的阶段有多长,总有那么一点,从那一点开始,某种要素的边际收益就开始递减。
  • 禀赋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渔船:当每个人都有机会善用他自己的各种资源、他自己的各种“船”,这个社会就能够获得巨大的财富增长。
  • 产权
    • 交易费用的高低影响产权的保护方式:产权保护,到底是用财产原则还是责任原则,当中很重要的权衡就是看交易费用的高低。
    •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产权:产权的界定和执行总是有限度的,在不同的背景下,就有不同的产权范围和强度。
  • 成本
    • 禁止器官交易的成本,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成熟而增加: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约定,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 竞争的成本
    • 不要和刘翔竞争短跑:一伙人准备在离他们一百米的地方抢金子,如果注定只有一个赢家,最好的制度设计就是只让本来能赢的那个人跑过去拿, 别的人就不要跑了,这样社会的成本会降到最低。
  • 集体所有制
    • 集体所有制下资产交易的成本更高:每当这些集体所有的资源要发生买卖的时候,你必须要征得每一个成员的同意,而要达成一致的赞同,成本是非常高的。
  • 全员所有制
    • 人人所有的结果是人人都没有:一项资产,当人人都可以无限制地使用的时候,其经济价值就会大幅损耗甚至下降为零。
    • 公地并不一定悲剧:人是会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动物,这句话的另一种说法是:人是会争取损失最小化的动物, 在这样的规律下,人们就会组织起来形成规则,尽量减少“公地悲剧”所造成的损失。
  • 私有制
    • 你在别处的机会决定你的议价能力:劳工的议价力等于你在别处的机会,你在别处的机会越大,你在原单位工资议价的能力就越强。
  • 政府所有制
    • 目标的多元是政府存在的价值:在政府所有制下,我们往往无法推测一项资产的使用效率会如何,因为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 而目标多元,恰恰是现实生活中政府存在的理由。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06——人力资本是一种耐用品

  • 公用品和私用品
    • 公用品和私用品都既可以由政府也可以由私人来提供:私用品就是你用别人就不能用的商品,而公用品就是一个人用, 不影响别人用的商品。我们不能望文生义,以为公用品就是政府提供的,私用品就是私人提供的。
    • 商人乐于提供公共物品:只要是有点远见的商人,都会充分地考虑各种公共空间所能带来的好处,而且他们一定也有办法从中收费,得到补偿。
  • 价格
    • 适当拥堵才能使道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想要解决道路拥堵的问题,就需要让道路有主人,他不会让道路太空或者太挤,而是会让它的经济价值能够发挥到最大。
  • 利益和理由
    • 立场决定观念:人是善于制造理由的,在不同的所有制下面,就会有不同的收益,不同的收益决定了他们说什么样的话,提供什么样的论据,营造什么样的文化。
  • 利息
    • 收取利息天经地义:利息是人们对延迟消费、接受不确定性的一种补偿,只要把时间这个因素考虑在内,收入利息就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
    • 贴现率影响个人自律程度:一个人越是能够把未来看得很大、看得清楚,他对自己的自律就会越强。
  • 耐用品和易耗品
    • 人力资本是一种耐用品: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一种叫易耗品,一种叫耐用品。 易耗品,是一次性就能够把它消费完毕的;耐用品的价值,则需要在一个时间的维度上才能慢慢散发出来。
  • 生育
    • 孩子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质量提升给你带来的满足感,要远远大于数量给你带来的满足感。
  • 需求
    • 拥堵费筛选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愿意支付过路费的人才是真正需要道路的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钱, 只要不需要,他就不会支付一笔过路费;而反过来,一个人再穷,如果他非常需要,那总能凑够一笔过路费。
  • 现货和期货
    • 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消费,人们总是更多地偏向于现在的消费。这就产生了现货和期货的区别。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07——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社会最有效率

  • 保险
    • 未来收入一致性是一种商品:购买保险,就是购买“未来收入一致性”,哪怕你遭遇意外,也能通过保险机制保持一定的收入水平。
    • 人群划分越细,搭顺风车的情况越少:保险的核心之一,是人群细分,人群划分越细,风险越接近,被别人搭顺风车的情况就越少。
  • 回报率
    • 所有资产的回报率都趋于相等: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当一项资产的回报率特别高的时候,就会吸引更多人参与竞争, 从而降低该项资产的回报率,因此该项资产回报率必然趋同于其它资产。
  • 价格
    • 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有很多所谓的“秘密”,其实早就不是秘密了,早就有人泄露出来,并体现到资产价格中去了。
    • 大数据也不能预测价格变动:只要知识是进步的,只要信息是变化的,我们就不可能完全预测人类未来的发展。
  • 利息
    • 利息率决定债券价值:利息率越高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看得越轻、越没有信心,而未来才能兑现的债券其价值也就越低。
  • 投资
    • 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人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而是要追求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 贴现率
    • 期数为无限多的永续年金,其现值是有限的:一份期数固定的年金,它的现值非常敏感地受到贴现率的影响,贴现率越高它的现值就越低。
  • 外部性
    • 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社会制度最有效率: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效率最高;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浪费最大。
  • 现值
    • 资产现值等于预期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资产现值等于预期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预期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现值就什么时候发生变化。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08——分工交易与团队合作是人类财富的两大来源

  • 分工与合作
    • 分工与合作给人们带来更大财富:不要和别人比,只是自己跟自己比,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生产优势,就集中生产哪种商品,这样社会的饼就能做大。
  • 期货
    • 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更准确的预测:在期货市场上,对未来价格的预测越准确,你就越有机会赚钱, 所以人们会孜孜不倦地分析他们手头上的所有信息,做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准确地对未来价格做出预测。
  • 失业
    • 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率越高:政府补贴什么,什么就会更多;政府向什么征税什么就会减少,这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 政府补贴失业,失业率就会上升。
  • 顺差和逆差
    • 每一个国家都能够保持收支平衡:国家和人一样,不可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或者逆差,就像人不可能长期只工作不消费,或者只消费不工作。
  • 选择
    • 追求绝对公平不如实行“双轨制”:有两种排队方案。一是所有人严格按先到先得排队;二是允许一部分人出钱走优先通道。 前者看起来是更“公平”,但后者效率更高,且不损害他人
  • 医疗保险
    • 有的医疗保险不是保险:把所有人都纳进保险的范围,同时还不准保险公司对投保人进行歧视,这就违反了保险的基本运作原理:细分和加总。
    • 人人都享受同等医疗保险,结果就是人人的待遇都下降:资源总是有限的,当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享受同等而且免费的待遇的时候, 人们所享受到的医疗条件就必然下降。
  • 自由贸易
    • 贸易保护将会伤害国内消费者:实行贸易保护,不仅伤害了外国生产者的,同时也伤害了本国的消费者; 同理,实行贸易报复,在伤害外国生产者的同时,也会伤害本国消费者利益。
    • 自由贸易不会导致工作流失:自由贸易会增加人类社会的财富,但不会让工作机会减少,因为世界资源总是稀缺的, 总是需要有人去提供新的劳动。
    • 加入世贸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中国加入了世贸之后,开放国门之后,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变得非常强大。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09——完全竞争是天方夜谭

  • 供应
    • 生产能力提高体现为供应曲线向右移动,这将使得产品的价格下降:真正使得产品价格下降的原因,不是高价吓跑了顾客,而是生产能力的提高。
  • 价格歧视
    • 价格歧视可以消除无谓的损失:价格歧视是好事儿,它能够帮助生产者尽量地生产、尽量地销售,同时帮助消费者尽量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 要实施价格歧视就要防止产品在顾客之间转售:对于那些不能转售的商品或者服务,商人就会大量进行价格歧视。
  • 觅价者
    • 觅价者是垄断者的中性称谓:觅价者就是对价格有调控能力,抬高价格不会吓跑所有顾客,降低价格也不会把产品完全卖掉, 因此需要寻找使得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水平的垄断者。
  • 耐用品
    • 人在自信的时候最爱大手大脚:人们在做重大投资的时候,也恰恰是他们感觉到收入在高速增长的时候, 是收入的高速增长让他们觉得未来的日子非常光明,值得做大量的耐用品投资。
  • 企业经营
    • 企业的盈亏要以通盘核算为准:只要整盘生意能够赚钱,具体哪个环节是免费的,哪个环节是优惠价卖出去的, 哪个环节是赚取超额利润的,这都无所谓。
  • 企业家精神
    • 发明创造需要大量的投入才能转化为实用商品:从理论上的发明创造,到这些发明创造转化为真正能够商用得到产品, 当中的转化过程也是非常漫长的,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
  • 企业合并
    • 企业合并是为了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个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不是竞争的,他们是合作关系, 这种高度组织化的合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别处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 投资
    • 增加库存、资产空置不是市场失灵:各种各样看上去不够灵活、不够市场化的办法,其实是人用来抵消“投资加速器效应”的结果,而不是市场失灵。
  • 完全竞争
    • 完全竞争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完全竞争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商家都以同样的价格提供完全同样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样的市场并不值得追求。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0——强者为何处处示弱

  • 信任
    • 人际互信并不天然存在:人与人之间本来是不存在互信的,人的脑子跟脑子之间是没有办法连接的, 高品质的产品要跟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把自己彰显出来,需要很大的成本。
    • 信任起源于重逢: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重复交易是一个好办法,骗你一次、骗你两次,总不会骗你第三次, 人们知道会重逢,就会减少欺骗。
    • 建立信任要靠制度,也要靠道德力量:要建立信任不能仅仅靠那些可见的法律制度。契约条文,也要靠社会舆论和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力量。
    • 喝酒也是获取信任的办法:大量喝酒是一种自残行为。当一个人没有其他办法取信于陌生人的时候, 就会通过大量喝酒发出这样的信号:为了和你交往、获得你的信任,连喝酒自残这样的沉没成本我就愿意付出,我是值得你交往和信任的。
  • 信息不对称
    • 强者为何处处示弱:在市场交易中,做出示弱姿态的商家,其实是强者,他们有更多机会欺负消费者,所以要做出示弱姿态,从而取信消费者。
    • 以不平等合约保护真正的弱者:合同本身看上去是不公平的,但它的目的,是要去纠正现实社会中的另外一种不公平。
  • 优质
    • 品质稳定就是优质:同一批产品当中,一件产品的质量,跟另外一件产品质量之间的差距越小越好,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优良品质。
  • 质量
    • 品质三包可以替代品质检验:品质检验需要成本,实行产品三包,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再进行退换, 等于由消费者做产品质检员。这样做可降低质检成本,对厂商和消费者都有利。
    • 垂直整合保证产品质量:专业程度越高、信息不对称越严重的行业,产品生产的质检和监督成本越高, 这时候只有通过垂直整合,才能更好地保障产品品质。因此在这些领域,产业的集中度往往会更高。
  • 自由
    • 缔约自由比自由更重要:在劳资关系中,有些合约会对出资方或劳动者做出特定约束,减少其自由度。 表面上看这不公正,但这恰恰只有这样的合同才能保障双方权益。让人们可以自由缔结这样的合同,比表面上的自由更重要。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1——避免意外:成本越低者责任越大

  • 定价
    • 追问原价注定徒劳无功:是产品的最终需求、具体的情景决定了产品的售价,从而倒过来再决定产品生产要素的成本。 因此要确定一件产品的原价是一个伪问题。
  • 合同
    • 合同与承诺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在法律经济学者看来,一项合同就是一个承诺,一个承诺就好像一个产权一样, 是一份资源,而违约就是对这项资源的侵害。
    • 合同必须有约因或对价:在任何一个合同关系当中,做出承诺的一方必须有所得;接受承诺的一方必须有所施, 他必须付出一点什么,这样的话合同才算有效。
    • 具体履行合同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如果稍有差池就要推翻重来的话,那么社会成本就会非常大。
  • 婚姻
    • 婚姻既有情感的一面,也有商业的一面。婚姻法建立在商业合同的原则之上:婚姻很奇特, 由于男女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太复杂了,所以他们签订的婚约只有一张纸那么简单,里面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条款。 他们采用了社会习俗、社会舆论、双方的生活习惯来确定婚约的条款和履约。
  • 汉德公式
    • 当避免意外的成本低于意外发生的期望值时,人们应该担负责任:在意外发生当中的任何一方当事人, 只要避免意外发生的成本低于意外造成的损失,他就负有责任,他就要为避免意外采取适当的措施。
  • 监管
    • 监管机构也要有竞争机制:垄断性的、独此一家的监管机构,很难完成在信息高度复杂的社会里面, 为广大消费者做出正确决定的任务。只有让监管机构之间也形成竞争态势,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 责任
    • 承担更多责任,让局面更加可控:生活中有很多不确定的事情,也会遇到不靠谱的人,只有让自己承担更多责任, 才能让局面变被动为主动,让局面更可控。
    • 商家责任过大会事与愿违:我们要盯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平衡,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度, 因为过分的安全和过大的责任也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 谁成本低谁承担避免意外的责任:在具体的情景里面,哪一种交通规则使得我们整个社会为了避免意外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最低, 我们就选择哪种规则。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2——专用资源更在乎企业成败

  • 规则
    • 规则少能鼓励创新,规则多能保障品质:对于有创造性的工作、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价值的工作, 人在规则越少的公司里面会越卖力;但创造性弱、员工主观能动性不强、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的工作,只有规则多了才能更容易地保证产品整体的质量。
  • 激励
    • 剩余索取权能够激励难以监督的合作者:在企业里面,有些资源和劳力的支付容易衡量、观察,有些则难以衡量和观察。 对于难以衡量其付出的资源和劳动力,则让他们当老板,让他们拿企业的剩余。
  • 企业
    • 谁是弱者谁当老板:资本家建好工厂、铺好生产线,把资金投入到位以后,他们基本上就无能为力了, 而劳动力要偷懒就很容易,假装卖力、多吃多占也很容易,所以说资本是弱者,劳动力是强者。
  • 团队
    • 企业存在是因为团队效应:有一组资源,把它们凑在一块,它们能够带来的效用、带来的满足, 比这一组资源、每一个成员单独所能带来的效益加起来还要大,那就是一个团队。
  • 议价能力
    • 员工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一个人在别处的机会已经用尽了,在当前的企业里面, 他的收入已经是在众多选择里面最高的了,那么他就没有什么议价能力可言了,他只能老老实实待在这个企业里面工作了。
  • 资产
    • 专用资源更在乎企业的成败:只有在特定的平台和企业中才能发挥更大作用的资源,被企业家称作专用资源。 这些资源一旦离开特定的平台和企业,价值就会大降,因此他们更加在乎企业成败。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3——人追求的是终身收入的最大化

  • 罢工
    • 罢工会导致局部收益的增加和全局收益的损失:罢工是有经济后果的,他确实能够使得部分已经进入工会或者拿到执业许可的人增加收入, 但同时它会使得其他的人,包括老板、投资者、消费者和没有得到雇佣的人蒙受损失。
  • 合约
    • “黄狗合约”有助于劳资双方达成合作: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赖达成合作,这才是把饼做大的一个关键要素, 签署“我不罢工”条款对企业的稳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 劳动力
    • 劳动力工资由市场决定,企业的每一分利润都会被归功到贡献者那里:企业的经营是一个“猜想与反驳”的过程, 运气好的时候赚钱,不好就亏钱,企业主赚到的钱最后都得分出去,回报各种生产要素,没有多余的钱。
  • 收入差距
    • 不能以刹那收入衡量终身财富:只有终身收入这个维度才是更好的衡量人们收入差距的指标。 不同的年龄、职业、生命预期、人力资本投资、运气,都会影响人和人之间收入的差距。所以刹那的收入差距是不准确的。
  • 同工同酬
    • 同工同酬法让弱者失去与强者竞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弱者跟强者竞争最强有力的武器就是要一个合理的价格, 而同工同酬法,很可能剥夺了弱者手上这把最强有力的武器。结果是事与愿违,让这些弱者连工作机会都失去了。
  • 最低工资
    • 最低工资法打击了穷人自立自强的积极性:让穷人脱贫致富,最重要的不是给他们一份收入比较高的工作, 不是给他们一点补贴,而是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律和自强。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4——公司价值与融资方式无关

  • 财富
    • 最富裕的穷人在今天:哪怕是穷人,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整个社会的饼在做大,他们所得到的物质享受都比过去的一个中等家庭的人所获得的要更多。
  • 公司
    • 股份责任有限公司的兴起让公司可以追求非常远大的事业:有了法人以后,投资者就可以躲到法人的背后, 免于承担公司做错了事情所需要负的责任了,每位股东只需要承担有限的责任,公司就可以追求非常远大的事业。
    • 刺破公司面纱:让人而不是法人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制是一种伟大发明,但这个原则并不绝对。 在一些特定情形下——比如一些个人为了转嫁风险而特意成立没有能力履行责任的公司,则应该由相关个人而不是法人承担最大责任。
    • 公司价值与融资方式无关:一家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它赚钱、盈利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它融资的方式到底是股权还是债权。
  • 竞争
    • 竞争者会利用法律来提高对手的成本:当大企业各项指标都符合法律规定的时候,他们就希望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竞争对手, 提高对方的经营成本和竞争成本。
  • 歧视
    • 歧视无处不在,充分利用市场就能取得骄人成绩:追求平等不仅困难而且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在擅长的领域求生存求发展,赢得更好的境遇。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5-伟大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制度和想法

  • 公司治理
    •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存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问题:经营者所要追求的东西,跟所有者想要追求的东西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这样的差距尤其会体现在一些会关乎公司未来的重大决策上。
    • 商业判断原则:用人勿疑,疑人勿用:那些企业的所有者请了专业团队来管理公司日常的运作。你既然请了人家来, 你就要信人家,别给人家添不必要的障碍,要大胆地让人家放手干。如果你样样都过问,时刻都要人家汇报经营的业绩,那他们就没法做长远的规划。
  • 收购
    • 恶意收购其实不是恶意的:公司之间的收购是解决一个老问题,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问题一个非常有力的、有效的办法。 只有这样来理解公司之间的并购才是合理的,公司之间的并购才有意义,恶意收购其实不是恶意的,是有效的、有用的。
  • 制度
    • 伟大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制度、法律和想法:如果没有奇思妙想、精心构造的制度安排,许多思想的火花只会一闪而过, 许多财富资本也只会被挥霍殆尽。要把它们凑起来,把思想和资本结合起来,做出伟大的发明创造,背后是制度、法律和想法。
    • 信息不对称程度决定公司融资与管理结构:很难看懂的行业只能吸引少数股东,这些股东一旦进来往往也参与经营和研发。 这时候谁能够在边际上更妥善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最好的体制,才能够做到。
  • 责任
    • 经理担负“企业社会责任”等于违约:经理唯一要遵守的职业规则,就是从事那些能够增加收益, 而且是在没有阴谋诡计、没有欺诈、公开的、合法的情况下,追求最大利益的行为。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6——大的也是美的

  • 法律判断
    • 法官智慧是一种地区竞争力:不同的判决思路和传统,会形成不同的营商环境,进而对企业界有不同的吸引力。
  • 反垄断法
    • 是否有罪取决于如何解释::一种行为是否有罪,判定重点不在证据,而在于判决的理论和视角。
  • 竞争
    • 大的也是美的:企业规模不断做大,本身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本身是他们不断给人们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的结果。
  • 市场
    • 相关市场划定没有统一标准:寻找正确的相关市场是一种徒劳无功的游戏,它通常是你定了要什么样的结果才有什么样的论据, 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种方法。
  • 网络效应
    • 用户越多,价值越大:有些产品,用户越多,使用价值越大,这就是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
  • 需求
    • 企业家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是造福人类:当我们仅仅为了制造社会的流动性,增加进入市场的竞争者的数目, 为了让企业的规模看上去不至于那么大,我们就去惩罚那些因为消费者钞票投票而成功、而做大的企业的时候, 我们就得静下来想一想,人家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满意。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7——勾结定价不可持续

  • 勾结定价
    • 勾结定价不可持续:有多种障碍阻止达成勾结定价,自然的勾结定价总是趋于瓦解,只有通过行政力量支持的勾结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进行勾结定价,也不能确保它们获得的是最大的利润。
  • 捆绑销售
    • 捆绑销售并不能扩充垄断地位,是为了区别定价:捆绑销售并不能够帮助卖家增加他的垄断收入;也不能帮助卖家把他的垄断地位, 从一种产品扩充到另外一种产品。这种行为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消费者进行区别对待,进行价格歧视。
  • 路径依赖
    • 市场可以应对路径依赖:只要产权明晰,商家可以通过相关平台获利,人们就会有积极性选择长远高效的解决方案,从而避免路径依赖。
  • 倾销
    • 倾销是一种阴谋论,也是一种贸易保护的借口:倾销成功的机会是很低的,因为短期的损失很明显, 长期的收益却取决于垄断者要维持市场的权力足够长的时间,这期间对手随时可以卷土重来。
  • 自然垄断
    • 自然垄断未必效率低下:自然垄断的行业也可以引入市场竞争。动态的市场竞争可以解决效率问题,不需要依靠静态的诉讼解决自然垄断问题。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8——最低零售价限制是促进竞争的行为

  • 垂直销售限制
    • 最低零售价限制无罪:最低零售价限制通常是为了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这本身是一种正常而有效的商业行为。
    • 垂直销售限制:通过限制价格的竞争,鼓励零售商在服务的维度上面展开竞争。在削弱了同一个品牌不同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的同时, 增强了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 分区销售、最高零售价限制都是促进竞争的商业模式:最低零售价限制这种安排的经济学理由就在于, 它要通过限制价格的竞争,鼓励零售商在服务的维度上面展开竞争,防止一些不提供服务的零售商, 搭那些提供服务的零售商的顺风车。
  • 捆绑销售
    • 捆绑销售并不能扩充垄断地位,是为了区别定价:捆绑销售并不能够帮助卖家增加他的垄断收入;也不能帮助卖家把他的垄断地位, 从一种产品扩充到另外一种产品。这种行为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消费者进行区别对待,进行价格歧视。
    • 产品捆绑与产品整合没有必然区分:商家改进商品的过程,就是在产品上添加更丰富功能的过程,而这正是一种捆绑。正是这样的捆绑在不断提升消费者体验。
  • 垄断
    • 以暂时的竞争格局规范市场弊大于利:技术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的,在任何一个时刻,人的想象力都是不够的。 以当前暂时的竞争格局来硬性规范市场的话,回过头来看,一定是短视的,弊大于利的,甚至是可笑的。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19——避免意外:成本越低的责任越大

  • 垂直销售限制
    • 垂直销售限制促进了品牌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垂直销售限制是一种限制贸易的行为、限制贸易的约定,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又引导了经销商在另外的一些维度展开了竞争,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 反垄断法
    • 反垄断法应该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竞争和竞争者是两回事。有时候,反垄断法为了看上去公平, 而刻意打压成功者,这时候,实际上只保护了市场中失败的竞争者,而破坏了市场竞争本身。
  • 合约
    • 企业是一连串契约的组合:缔结合约的自由比自由更重要。缔结合约是一种发明创造的过程,是一种试错的过程。
  • 假阴性错误
    • 错把坏人看作好人放过谓之假阴性错误:你要抓一个坏人,见到坏人,你却把他当好人给放了。
  • 理性原则
    • 理性原则:是否违法要看具体条件:当事人做了一件事,是否违法需要法官全面权衡前因后果,才能作出是否违法的判断。
  • 责任
    • 避免意外,成本越低的责任越大:评判制度的成功与否标准就在于它能不能确保每一个人都做到自己做事自己当、别人做事别人当。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20——让理论贴近现实,而不是让现实迁就理论

  • 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研究加总变量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研究的是加总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所考察的变量是由无数具体的交易汇总起来的抽象概念。
  • 货币
    • 只要大家愿意接受货币,它就起作用: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态,跟语言的发展非常相像, 一句话、一个词能不能流行开来,不仅仅在于说的人,还在于听的人,在于别人接不接受。
    •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 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它能够创造货币的倍数就越低。
    • 货币是国家发行的负债证明书:货币是发行货币的人所发行的负债证明书,发行货币的人能够无中生有, 凭空地占有一些好处,就是实际上只要货币在流通,他永远不需要兑换他发行货币的时候所承诺要兑换的那些资源。
  • 竞争
    • 要让理论更贴近现实,而不是让现实和理论完美契合:市场竞争是剧烈变化的,现实中的具体案例构成了市场竞争逻辑的整体,而不是相反。
    • 监管者应以守住底线的方式监管市场:对市场商业行为进行规制的管理者在很多时候,一刀切地禁止一种刚刚初露萌芽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后果, 要比放任这个新生事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要大得多。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21——劣币其实就是有效货币

  • 货币
    • 劣币其实就是有效货币:劣币其实就是有效货币,只要人们相信这种货币,那它就不需要用那么高质量的商品来充当。
  • 通货膨胀
    • 货币总量越大通货膨胀机会越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一个国家的货物总量,它的体量是基本不变的, 而货币流通的速度也是基本不变的,所以大部分的物价上涨都可以归咎于货币流通量的增长。
    • 货币不是中性的:通货膨胀的发生、波及和人们采取对策不是顺势完成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相对得益,有些人相对受损。
    • 以通胀对付失业可能出现滞涨:长期而言,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是没有替代关系的。
    • 汇率“不可能三角定律”坚如磐石:在外汇自由流动、稳定汇率和货币发行自主权中,政府只能任意选择其中两者,不可能三者兼得。
    • 央行独立性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货币的稳健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跟这个国家货币的通货膨胀率呈反比的关系。

《薛兆丰的经济学辞典》22——银行提高利率无法抑制通货膨胀

  • 财政支出
    • 政府支出排挤私人支出:政府支出和私人的支出总是排挤的。政府多花一分钱,私人就少一分钱可花。
  • 货币
    • 用黄金衡量的物价也不可能稳定:经济体在发展,用金子所衡量的货物和服务本身在变化,所以物价不可能稳定。 并且金子的数量本身也在变化,如果黄金是作为货币的本位,人们去发现、开采,甚至人工合成黄金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 利率
    • 央行调节贴现率是被误解的货币政策:联邦储备局改变它自己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贴现率,本质上只能够是反映市场利率变化的方向, 而不是决定市场利率的方向。
    • 银行提高利率无法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名义利率增加的原因,名义利率的增加并不会反过来改变通货膨胀的成因, 并不会抑制通货膨胀。
  • 拉弗曲线
    • 适当减税能增加政府税收:适当地降低税率,简化税收的制度,会增大经济体的活力,最后反而能够使政府的税收增加而不是减少。
  • 自发秩序
    • 社会机制是人们行动的结果:社会机制是人们行动的结果,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不是事前计划的结果。 我们理解社会上各种纷纭复杂的社会机制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这不是谁,这不是哪个单个人的设计,这是人们共同行动自然形成的结果。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23——永久收入决定消费水平

  • 财政支出
    • 不能把今天的责任推给将来的人: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应该举债在人们不愿意消费的时候替人们进行消费,抵抗经济周期。
  • 公共选择学派
    • 经济学规律在非盈利机构的活动中同样有效:人的思想、观点和言论也同样具有外部性, 在一个集体当中人们所传播的思想不仅可以满足他自己的欲望和偏好,同时也会对别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 官僚机构
    • 顶头上司决定直接下级的绩效评估:不管你进入官僚体制之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怀有什么样的愿望, 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经过一次一次的筛选以后能剩下来的就是想法、经验、态度都非常接近上司意愿的人。
  • 经济周期
    • 经济周期是很自然的现象: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冲击,要应付这些冲击人们的反应不是瞬时的,而是有滞后的, 不是全面的,而是渐进的,这本身就是合理的。
  • 永久收入假说
    • 人们的消费水平是根据他们的永久收入而定的:人们今天消费多少不取决于今天的收入, 很少人会因为今天发了工资就大手大脚把它全部花光,而在其他不发工资的日子里面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人们的消费水平是根据他们的永久收入而定的。
  • 知识
    • 知识和信息不可预测: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知识和信息不仅会影响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知识和信息本身就存在一个增长的过程, 它们本身就是不可预测的,在它们的影响下,人的行为也就变得不可预测。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24——责任越大越理智

  • 阿罗不可能定律
    • 选举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用选票投票,它只能反映出人们对不同选项之间偏好的顺序, 不能显示偏好之间的轻重,这样一来不同的选举程序、不同的选举方案就有不同的选举结果,哪怕当中没有人作弊, 每个人都诚实地投下他们自己的选票。
  • 民主
    • 选举机制可能会被利益团体操纵:利益团体人数比较少得益非常大,而全体人民高度分散,互相不可见, 他们每一个人受到的损失也非常小,不值得联合起来,要联合起来成本也非常高,这样那些有巨大利益的少数派就会有积极性去操纵选举的结果, 让大多数分散的选民来承担代价。
    • 无知不妨碍选民做出正确的政治决定:声誉对政客至关重要。媒体、学者和竞争对手的监督, 能让政客十分在意自己的声誉,从而让政治选择类似于市场中的品牌机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选择。
    • 不需要承担责任的选择最放纵:人们在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变得理性,在不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己的无知, 就会放纵自己的感情,就会放纵自己的偏见,支持那些无效的经济政策,让自己错误的观念、不负责任的观念对别人造成影响,产生巨大的外部副作用。
  • 选票交易
    • 允许选票交易的情况下选举人的平均数说了算:只要进行选票交易,那么选举的结果就会从选举人的中位数偏好向平均数偏好偏移。 在没有选票交易的时候,选举人的中位数说了算,在有选票交易的情况下选举人的平均数说了算。
  • 选举
    • 公共选择的结果由中位数决定:在只能有一位当选人的选举当中,不管那些参选人的政治理想原来是怎么样的, 只要他们还想获得胜利,能够在竞选当中存活下来,他们就必须选择那些能够讨好中间选民的政纲。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25——评估陪审团制度:群众的眼睛未必是雪亮的

  • 公共选择
    • 大多数人的意愿是个伪命题: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当我们要追求最大化的时候, 我们只能追求一个指标的最大化,不能同时追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的最大化。
  • 经济增长
    • 经济增长是经济制度运作的结果:我们把经济制度看成是原因,把经济增长看成是结果,要探索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规律, 寻找并且确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条件。
  • 民主
    • 民主往往伴随赤字:过去100多年来,民主国家的政府赤字都有大幅增长的趋势,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主制度。 政客为了赢得选举往往要采用避重就轻的办法讨好选民,把好处留到今天,把负担推到明天。
  • 陪审团
    • 陪审团制度往往降低了人们发现真相和得到公正的几率:在一个社会当中随机地选出十二位和案件毫无关系的普通人, 来参与案件的审理,听取正反双方的辩论,对事实予以确认,这样的做法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服众,让大家信服审判的结果, 而审判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
  • 收入再分配
    • 在收入再分配中获益的是中等收入的人,而不是最穷的人:一个民主投票的国家里面,政府的再收入分配政策会让那些中等收入的人得益, 原因是他们比社会最穷的人和社会中最富有的人有更大的积极性、有更大的话语权、有更多的能力,在政治决策过程当中为自己说话、为自己谋利。
  • 文明
    • 精神文明就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人的理想都是相近的,而要享受美好的生活,追求物质享受跟追求精神享受至少是一样重要, 而在很多时候追求物质享受的本身其实也就能够提高精神享受。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26——效率就是最大的公平

  • 法律经济学
    • 法律和经济学结合双方都得益:法律和经济学结合,法律界人士感受更深、触动更大、收获更大,边际效用很高。
  • 公平
    • 效率就是最大的公平:公平置于效率之上的理论与现实当中人们真实的追求有很大差距,它们并不能如实地反映真实的生活,更不能指导真实的生活。
  • 价格理论
    • 价格理论可以应用到各种公共政策领域:价格理论可以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公共政策领域,世界上虽然到处还实施着各种各样的管制政策, 但大家至少都已经承认市场经济的益处。
  • 经济逻辑
    • 千奇百怪的法律现象之间有着严谨而一致的经济逻辑:科斯对现实问题极其关注,坚持必须先看到真实的问题才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自己幻想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然后去解决,解决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是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
  • 理性
    • 经济学不必假定人是理性的:经济学的研究不以人的理性为前提,经济学研究的是生存的规律, 阿尔钦为整座经济学大厦找到了一个更坚固的基础,他改善了经济学界对成本的理解。
  • 脱贫致富
    • 经济制度未必决定一个国家到底是贫穷还是富裕:经济学家对各种脱贫致富方法的研究。还没有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而更重要的答案可能根本不在经济学的范畴之内。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辞典》27——越是有用的东西就越能留下来

  • 产权界定
    • 如何分饼会决定饼能做多大:把土地的经营权、管理权、收入分配权,从大集体那里转向小集体,甚至转向家庭。 这一下子就改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余粮上交变成只要上缴完固定的数量,余粮都归农民自己,农民成了剩余索取者,积极性当然大增。
  • 环境保护
    • 越是有用的东西就越能留下来: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虽然每天有大量的物种在灭绝,但也有许多新的物种在诞生, 人类只能对身边非常小的一个范围做出有限的干预,这些干预本身是符合基本经济规律的,那就是资源有限, 只能够把它们用在刀刃上,越有用的物种就越可能留下来。
  • 教育
    • 竞争的机制能让教育的提供者有意识地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教育:怎么才能够让教育的提供者有意识地提供你所想要的教育呢? 这得靠制度,得靠竞争的机制,如果没有竞争的机制,好的东西是斗不出来的,是不可能在事前就规定出来的。
  • 科斯定律
    • 个人隐私的信息谁用得好最终就会归谁:一种新生资源的产权最早归谁所有并不是很重要, 因为随着人们博弈的展开、竞争的深化、交易费用的降低,资源就会有一种从低效用途转向高效用途的趋势。
  • 可见性
    • 能够看见看不见的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好的经济学思维不追求某种单一维度上面的最大化, 它追求的永远是在各种选项当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平衡。这是第一,我们要看见看不见的, 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选项来入手,来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 民意
    • 有效的经济政策未必符合公众舆论:如果我们每采取一种经济政策都去征求民意,都要取得大多数人的同意和支持, 那么很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就不会得到执行,甚至不会被提出来。
  • 内幕交易
    • 禁止内幕交易成本高昂::一位企业经理,他始终掌握着大量别人所不知道的公司的情况, 几乎可以断定无论他在任何时候买卖跟公司业务相关的股票,他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到这些信息, 这算不算是违法呢?不容易判断,判断的成本很高。
  • 侵权
    • 厂商担负过大的责任同样会造成社会巨大的损失:在美国侵权诉讼泛滥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责任分摊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一些制度安排导致了这种显著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对整个社会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 因果
    • 能够分辨原因和结果的才是地道经济学思维的特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学科, 要找出人的行为规律就不仅要找出各种事件之间的相关性,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们对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甚至是误解,经济学分析可以修正这些偏见和误解。
  • 政府
    • 政府的作用在经济生活当中必不可少:市场和政府各有所长,双方各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应该做好分工和合作,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
  • 证伪
    • 能够分辨科学和非科学的才是地道的:非科学追求的是证实自己的例子,而科学追求的是那些有可能证伪自己理论的机会。
  • 真实世界
    • 以真实生活为本的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经济学的分析当中我们要谨慎地使用数学工具。以真实世界为本, 立足于真实世界来了解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以抽象的理论为本做脱离实际的研究,以真实生活为本的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第197讲丨出让隐私与共享经济

  • 个人隐私信息谁用得好最终就会归谁
    • 隐私权的出现,是1965年在美国,人们为了推动避孕技术的普及,绕过美国禁止使用避孕技术的法规而生造出来, 最后得到美国最高法院认可的概念。
  • 大数据应该率先由大公司使用
    • 一般而言他们的行为会比较审慎,他们担负的社会责任会比较大,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技术和规范都比较先进,出了问题追究起来也比较容易。
  • 共享经济不是免费经济
  • 共享经济缓解了贫富差距的问题

第198讲丨从经济学看政商关系

  • 政府的作用是维持秩序,保护社会财富净值
    • 当我们讨论财产原则、责任原则、不可转让原则的时候,政府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它不仅要确定产权, 还要对那些侵害产权的行为做出惩罚,还要阻止那些可能引发很大麻烦的产权交易。
  • 政府与市场各有比较优势,应该做好分工和合作
    • 探索、冒险、创新,索取巨大的企业利润剩余,这是私营企业、这是市场善于做的事情,让政府来做就显得不恰当、不可能、不得体了。
    • 但与此同时,以暴力的威慑维护产权的界定、维持治安的秩序,保证货币的坚挺和可信,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 降低交易费用,也是政府善于做,而私人则很难做到、很难做好的事情。
  • 企业家要自设底线,活得久才是活得好
    • 第一,企业家要自设底线。
      •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面,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公众的容忍程度到底是多少,随着时代的变迁, 公众道德标准的提高,它会有变化。而企业家应该把自己的行为底线,设得比社会的标准要高一点,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持久的发展。
    • 第二,坚守福利最优策略。
      • 企业家要勇于放弃眼前通过权力寻租获得的短期利益,转为追求长远的利益,通过福利积累的方式赢得企业和个人的最大收益。 一两年内获得10%、20%、30%的利润率,还不如在10年、20年、30年内保持2%、3%的增长率。活得久才是活得好。
    • 第三,要注重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哪怕是贪腐的官员,他也有善恶的两面。在他眼里如果你是恶的,他就露出恶的一面;如果你是善的, 他就露出善的一面。如果你的企业本来就能够把自己的业务做好,如果你做事本来就光明正大,那他对你也光明正大。
    • 第四,尽量以法人关系替代个人关系。
      • 政商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制度化和规范化,个人的因素将会减弱,企业法人和政府之间的交往将会取而代之。
    • 第五,识别政府的政绩需求。
      • 企业和政府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这种合力也是受到政府官员欢迎的。
    • 第六,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
      • 发展行业协会组织,形成行业影响力,和政府、公众公开地沟通。
    • 第七,走出去。
      • 摆脱那些旧有的、不健康的政商环境,到更规范的地方去求发展。有时候我们在一个地方待久了, 从小到大都在那里长大发展,人情这一关不容易过,换一个地方,很多事情就很容易规范起来。

第199讲丨教育券与民间办学

  • 办好教育的关键:让市场探索不同方案
    • 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呼吁同样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市场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产生不同的方案,不同的方案才能进行比较, 我们才能逐渐地发现优劣之间的差距。
  • 教育的目标:培养人才还是选拔人才

    千万不要在你没有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你没有兴趣,你怎么斗得过人家? 人家那些有兴趣的人,他们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里面都是疯子。

    • 所以从长远而言,要办好教育,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尤其是鼓励民办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 教育券制度:一种可促进竞争的补贴办法
    • 如果我们只向家长提供公办学校,他就只能够上公办学校。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给家长教育券,说你拿着这个教育券, 一种凭证,你就可以在不同的学校,包括不同的公办学校和民营学校之间做出选择。
    • 你喜欢上哪所学校就上哪所学校,哪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好,你就选哪所学校。选了以后,你就把这教育券给他们。 办得越好的学校收集到的教育券就越多,这些学校就可以反过来,凭着自己收集到的教育券向政府要钱。
  • 比较之下,要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与其改造现有的公立教育系统,不如另辟蹊径,给民营教育留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而让家长能够在公立教育以外找到有效的补充,甚至是替代。

economics

第200讲丨环境与自然保护

  • 物种大量灭绝和产生,是大自然的常态
  • 面对大规模物种灭绝,人类干预作用微乎其微
  • 私有产权与市场能更好地保护珍稀物种
  • 时移世易,是我们应该愉快接受的世界基本事实

小结:

今天我们更深入地讨论了环境与自然保护的问题。我们说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虽然每天有大量的物种在灭绝, 但也有许多新的物种在诞生,人类只能对他身边非常小的一个范围做出有限的干预。

而这些干预本身是肯定符合基本经济规律的,那就是资源有限,只能够把它们用在刀刃上,越有用的物种就越可能留下来。 市场、交易、产权都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保护和繁衍珍稀动物的积极性,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大量正在消亡的语言。

economics

第50周问答丨创新是最大的民生

  • 创新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民生
  • 共享经济缩小了贫富差距
  • 越是大城市,企业与政府的协作就做得越好
  • 只要引入市场竞争,家长一定能甄别好学校
  • 社会分工协作越来越多,许多方言消失是必然趋势

economics

economics

第201讲丨侵权诉讼为何会泛滥

  • 厂商责任过度会造成巨大社会损失
  • 美国侵权案泛滥的制度成因
    • 第一,司法制度鼓励所谓的精神赔偿。
    • 第二,侵权法的律师参与赔偿的分红。
    • 第三,在美国的侵权法里面有所谓的惩罚性赔偿。
    • 第四,在英国打官司如果打输了,往往要替打赢的一方出律师费,而且要为诉讼的双方支付法官的费用。

economics

第202讲丨内幕交易

  • 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有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倾向,谁用得好就归谁,谁避免意外的成本更低,谁就负有更大的责任。
  • 禁止内幕交易只能让短期炒家得益
  • 抑制内幕信息传播不利于股市发展
    • 如果经理人可以随意地使用他们手头信息的话,那么信息的传播就会更为畅通,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些事情就会迅速地在股价上面体现出来,减少外界不必要的揣测。
    • 这反而能够使得股价趋于平稳,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大起大落。抑制内幕信息的传播,延长外界观望、揣测、胡乱瞎猜的时间, 对股市的健康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
  • 禁止内幕交易的法律难以执行到位
    • 真的要实施禁止内幕交易的法律,把这个法律执行到位,实际上非常困难,成本高得不得了。
  • 与其帮助那些短期炒家,与其造成有效信息的不流通,与其花费那么大的工夫来执行这样的法律, 不如就让经营管理人员有权拥有和使用他们所掌握的内幕信息,并且有意地把这一点当做他们职位的福利之一。 这样的话,他们就更愿意向股东的利益看齐,把公司经营好了。

economics

第203讲丨民意与经济增长

  • 如果我们每采取一种经济政策都去征求民意,都要取得大多数人的同意和支持,那么很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 就不会得到执行,甚至不会被提出来。
  • 重视人口集聚效应与劳工契约自由
  • 不要走向福利主义大锅饭的制度

economics

第204讲丨中国做对了什么

  • 界定产权:以土地与人力资本为例
  • 引入市场竞争:从认人的制度改为认钱的制度
  • 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利用企业家优势
  • 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国门迎接竞争

economics

第205讲丨可证伪的才是地道的

  • 能解释任何事情的理论,等于任何事情都解释不了
  • 科学追求的是可证伪的机会
    • 越是丰富、越是准确的内容,它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它被证伪的可能性也越大。波普尔认为,这才是科学的特征。
  • 科学和非科学具有互补的作用

economics

第206讲丨与生活相关的才是地道的

  • 数学统计不能替代人文价值判断
  • 建立数学模型不可脱离真实世界的生活
  • 人类社会不等于物理世界,不能随意设计和改造

economics

第207讲丨看见看不见的才是地道的

  • 从选择的维度看见看不见的
    • 每当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就要想象一下,我们实际上有哪些可以选择的选项。我们选了哪些选项, 而放弃了哪些选项。这时候你就比较容易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丢失了的选择了。
    • 好的经济学思维不追求某种单一维度上面的最大化,它追求的永远是在各种选项当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平衡。 这是第一,我们要看见看不见的,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选项来入手,来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 从时间的维度看见看不见的
    • 我们在讲利息理论的时候就开始引入了时间的维度,这时候我们的比较再不是横向的,手头上的各种可选项目, 我们还多了一个维度,那就是拿今天和未来作比较
    • 在这里想象力非常重要,我们能够把未来的收益想得多清楚、想得多具体、想得多大, 我们今天所做的投资、我们今天所做的牺牲、我们今天所做的改变就值得有多大。有些人是急不可耐的, 仿佛没有明天;有些人能够看得非常长远,能够进行很宏大的规划。对未来的想象就决定了人们对成本计算的不同。
    • 看得有多远走得就有多直。我们不可能不走弯路,我们也不可能永远不采取权宜之计。应付一下眼前的事情, 因地制宜、将错就错、急事急办,这些都是必须的。但区别在于,你有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你看中的究竟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职业? 这就会影响你在采取了权宜之计之后,能不能迅速地重新找到方向,能不能做最宏观的成本收益计算。
    • 能不能看见看不见的,体现在我们在时间维度上面的想象力。
  • 从竞争的角度看见看不见的
  • 看见成功和失败者之间的关系
  • 看见潜在的竞争者有没有入场机会
    • 看他们进入市场到底会不会遇到人为的、政府设置的行政障碍,只要存在这个障碍,那不论市场上现有的竞争者有多少, 这都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这都是一个垄断的市场,都是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
    • 如果没有这样的限制,人们是可以随意进入、退出这个市场的,那不管市场上看得见的竞争者数目是多少, 它都是一个竞争的市场,而不是一个垄断的市场,它是一个由消费者钞票投票来决定了的市场。
  • 看见潜在的供给和潜在的需求
    • 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一个人到底是供应者还是需求者只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当产品的价格够低的时候, 他是个需求者;当产品的价格够高的时候,他就变成一位供应者。
  • 看见私人支出和政府支出的对比
    • 我们在讨论宏观经济学,在讨论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在讨论破窗理论的时候说过,政府支出会产生乘数的效应,它能够刺激经济的发展。
    • 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问:政府花的这些钱、用的这些资金、调动的这些资源,如果落到私人的手上, 让私人来使用的话,是不是也能够产生乘数效应?甚至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更高的乘数效应?

economics

第208讲丨能分辨原因和结果的才是地道的

  • 准确区分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异同
  • 良好的愿望不一定导致良好的结果
    • 事实上,人们只是在成功了以后,才去编造那些他们成功的理由,从而给人一个印象,仿佛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 而事实上,是他们成功了,他们才有意无意地去剪裁、定制他们当初的理由,去强调过去某些想法,去忽略甚至去隐瞒过去的另外一些想法。
    • 过去人们认为有良好的愿望就能成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往往是人们成功了才去找理由。这是对因果关系的一个颠覆。
  • 销售价格决定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成本决定销售价格
    • 世界上不存在合理的利润率,商人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的;当然,世界上也不存在合理的亏损率,血本无归也是正常的。
  • 卖家只是市价汇报者,而不是决定者
  • 联邦储备局只是汇报了市场的利率水平
    • 这跟电视台里天气预报节目的主持人,向市场预告了第二天的天气,而不是决定了第二天的天气一样。
  • 商家跟随市场调整物价,而不是勾结定价影响市场
  • 经济增长导致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 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因为有工会
  • 为竞选剪裁理想,而不是为了理想参加竞选

economics

第52周问答 | 我对“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最基本的感受

  • 经济运行的三个关键要素:变化、均衡和迁跃
    • 也就是说,我可以把全年课程的内容,浓缩为对变化、均衡和迁跃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 人的需求有具体的层面也有抽象的层面
    • 首先经济体系要自动地运作起来需要有变化,那变化是从哪里来的呢?
    • 变化的第一个来源,是每个人的需求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
  • 变化的第二个来源,需求弹性会依照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 不仅仅是人,不仅仅是动物,连植物也包含在内,所有的生物都是善于变通的,都是善于找替代方案的, 否则就不可能存活下来。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刚需,我们说必需品和奢侈品之间没有必然的界线, 它们的定义是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
    • 而当我们讨论弹性的时候,我们也讨论了人的预见能力,人对未来总是有所预期的,人们对一再发生的事件会做出防备, 所以我们说有些意外可能就不是意外。
  • 市场价格由一个个的交易产生
    • 变化的第三个来源是价格。
    • 政府的指导价、产品的原价、市场的合理价,这些概念都是伪概念,这些概念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建立在一个不适当的假定上面,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如果没有单个的交易价格,就不会有这些统计的、加总的变量。
  • 人们通过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
    • 变化的第四个来源,是人们不同行为的协调通过价格而做出的反应。
    • 我们知道,价格是传递关于稀缺信息的一种最节俭的方式、最省事的方式。当一种产品、一种原材料的价格上升以后, 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对这种资源的争夺变得激烈了。这是最关键的信息。
    • 而至于为什么会变得激烈了,背后的原因我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仅仅凭着这个非常简单明了的信号, 我们就能够重新安排我们的生产、我们的生活,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做切换,以适应新的情况。
    • 当然,价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按照价高者得的方式进行产品的分配。我们说价格的这个作用非常重要, 分饼的方式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 变化的第五个来源在于竞争的维度总是多元的
    • 我们深深地知道,人们不仅仅在价格上面展开竞争,不仅仅在数量上面进行竞争,人们还在质量上做竞争。
    • 以限购住房为例,如果政府说一户只能买一套房,人们就可能在套的标准上做文章,一套房的面积可以做得很大; 如果政府限制了面积,人们就会在楼高上面做文章; 如果政府在楼高上面又做了限制,人们就会在户的概念上做文章,一家人分成两家人、三家人,这样就符合标准了。
    • 当我们在讲最低零售价限制的时候也清楚地表明,有时候厂商会刻意限制零售商的零售价格。 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引导他们在服务的维度展开竞争,减少价格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 有买必有卖,国际贸易收支一定是平衡的
  • 资源可以被争用,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
  • 需求和供应可以随着价格的变化而互相切换
  • 实现均衡的过程会消耗交易成本
  • 人的新想法让世界变得不可预测
  • 团队合作可以让财富无中生有

第209讲丨能分辨事实和语言的才是地道的

  • “消费者剩余”不等于消费者创造和独有
  • 明晰区分综合服务和简单标准品
    • 许多的产品是一种综合的服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品。
  • “天赋人权”忽视权利冲突本质
  • 我们要处理问题的难点,不在于简单地维护某种权利,而是要找到各种互相冲突的权利之间互相制衡、互相补充的平衡点。
  • 公家提供的产品不等于“公用品”
  • 改变称谓不能改变商品的稀缺本质
  • 语言只是包装,行为本身可能合情合理

economics

第210讲丨能分辨愿望与结果的才是地道的

  •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们互相作用的共同体中
  • 法律规定无法左右税负分摊真实比例
  • 最低工资制度不能造福底层劳动者
  • 消灭血汗工厂只会损害工人利益
    • 我们说之所以有血汗工厂,是因为有更血汗的农村。消灭了血汗工厂并不能消灭贫困本身,而只是消灭了贫穷的工人、农民能够致富的比较可行的途径。
    • 我们说不论是在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水平的问题上,还是在消灭血汗工厂的问题上都存在两种人:
      • 一种是不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好心人,他们以为只要提高法定最低工资,穷人的生活就能够改善; 只要消灭血汗工厂,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就能得到改善。他们没有意识到,工人可能反而因为最低工资制度, 或者因为工厂的倒闭和迁移完全失去了工作,生活变得更差而不是变得更好。
      • 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是要故意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故意提高工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那就是这些工厂工人的潜在竞争者。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目的是为了提高竞争对手的竞争成本,从而使更多的工作机会流向他们自己。
  • 失业保险金越高人们失业时间越长
  • 补贴单亲家庭反而分裂黑人家庭
  • 政府提供保险反而鼓励和增加了
  • 限制商人获利反而减少社会财富
  • 追求贫富均衡反而制造社会不公

economics

第211讲丨能分辨个体与全体的才是地道的

  • 在逻辑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它说的是适用个体的陈述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 一个人站起来他能够看得更清楚,两个人站起来两个人能够看得更清楚,所有的人都站起来,没有人能够看得更清楚。适用个体的不一定适用于全体。
  • 不同所有制下,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不同含义
    • 在集体所有制下,“大多数人的利益”往往指的是那些已经上了船的人的利益。定量地说指的是船上每一个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平均收益不至于出现下降。
    • 在私有制下面,“大多数人的利益”指的是整个渔村能够产生的新增产量,如果从天而降的那艘渔船能够带来14条鱼的收益, 那整个渔村的经济收益就能够达到最大化,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个概念的一种含义。
    • 在全员所有制下面,“大多数人的利益”指的是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是不是要上船打鱼,这种自由、这种权利也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的利益。
    • 在政府所有制下面,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政府官员,他们所做的决策,也可以理解为不仅符合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而且也符合大多数人的非经济利益的一种做法。
    • 不同的所有制,人就有不同的诉求,对“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有不同的解释。
  • 不存在确定的大多数人利益
    • 人们在有多种诉求的情况下,投票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循环的现象。也就是说,哪怕是每一个人都如实地反映自己的偏好, 在选举的过程中没有人作弊、没有人买卖选票、没有人误导选民,选举的结果也仍然是不确定的。
    • 要什么样的选举结果,就有什么样的选举结果。你怎么问选民,选民就怎么回答;你给选民什么样的候选方案, 选民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是说,选举是可以被操纵的。
  • 多个维度的最大化不可能同时达到
    • “多、快、好、省”地做好工作是不可能的,多就不可能快,快就不可能好,好就不可能省。
    • 劫富济贫的政策只能让中产阶级受益
      • 社会上大量跟财富转移相关的公共政策,它们的实际后果都是让那些中产阶级得益了,而付出代价的往往是社会当中最穷的人和最富有的人。
  • 私了解决刑事案件会损害公众利益
  • 工会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长期利益
    • 如果工资水平被人为地提高,那么雇主就会采取进一步的对策,减少雇佣其他的工人,甚至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干脆把工厂搬到别的地方去。 从全局看,最后的结果是个别人暂时得益,其他人在长期内会受损。
    • 要全面地评估工会罢工的效果,我们不能够只看到一群人在短时间内的收益,我们要看到所有的人在长期内的收益。

economics

第212讲丨牢记基本事实的才是地道的

  • 不能假定竞争没有成本
    • 乞丐没有白拿施舍,那些伸手向政府要优惠政策的企业,是要浪费真实的资源、付出真实的成本的。
    • 而我们真实生活当中有许多风俗习惯、制度规范,目的都是要减少竞争当中带来的成本。知识产权、专利的确定能够减少无谓的竞争; 渔民之间约定谁飞出的飞镖把鱼打伤了,这条鱼就归谁,后面不要再争了; 打仗的时候我们也规定,人员伤亡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投降了,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要记住竞争本身是有成本的。
  • 不能假定价格是昭然若揭的
  • 不能假定信息是对称的
  • 不能假定市场已经达到均衡状态
  • 不能假定非盈利组织里面的人是天使
  • 不能假定交易费用为零
  • 不能假定人们做出应变不需要时间
    • 人们需要停一停、看一看,判断一下新的情况、新的冲击、新的政策,到底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 它们的影响,到底是局部的还是全局的;那些被汇报出来的经济数字,到底是名义上的还是实际上的; 各种各样的经济效果,除了可见的,有哪些是不可见的;除了可量化的,还有哪些是不可量化的。

economics

第四季度复盘 | 人类如何改善群体运行的效率?

  • 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都是内生的
  •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有区别的
  • 过度的反周期政策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波动
  • 投票的结果未必反映人们的偏好
  • 谋求国富民强之路知易行难

economics

economics

economics

economics

内容清单(摘要)

  • 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那就是:
    • 东西不够
    • 生命有限
    • 相互依赖
    • 需要协调
  • 作者把每篇文章最值得记住的一句话,或者说,你只要看到这句话就能联想起整篇文章的句子,提炼出来, 形成年度内容清单:

参考链接